先来看白酒行业。我对于中国中国白酒行业2019年的下半年的整体判断是:景气依旧,分化加强。就是说,整个白酒行业增长的景气依然在,但增速会放缓,因为它现在的基数越来越高。与此同时,酒类行业会分化加强,冰火两重天。表现为:全国性品牌在增长,省内龙头品牌是胶着的,地方性品牌在萎缩,这些变化也就源自我前面提到的中国白酒的消费群体和细分方式在发生改变。过去的地域细分正在变为阶层细分或者是个性化细分(这种趋势特别明显),因而地产酒进一步萎缩。
另一方面,新产品新营销新技术迎合新消费开始涌现。所谓的 “冰”,主要是指省内龙头以下的中小企业,以市县为市场的企业,主流产品价格约100元以下的企业,日子会越来越难过。
再来看葡萄酒行业。
葡萄酒行业在中国一直有两种发展模式之争,现在基本上很明朗了。一种就是小酒庄大产业,实际上就是叫做旧世界的模式。就是说它是基于欧洲国家多、人口散、多语种的特点,因此在旧世界国家它是限定地块限产限量限售,它形成了这样的一个细分小众市场,个人化消费,在小市场区域、小范围终端,它会形成一些精品酒的模式。这个模式实际上影响了很多地方的产业政策,你像宁夏就从中提出叫做小酒坊大产业的这种模式。
还有一种模式叫做大品牌大产业,用大品牌成就大产业。比如说美国,它是国家大、人口多、语种不多。它是不限地,不限产,不限量,不限售,这样就会形成主流市场,主流群体,主流风格,主流价位,主流单品,主流品牌。这就是葡萄酒行业的另一种方式。它就要求做适度价格,适度毛利,强化传播,全球道营销。这种模式实际上是我们是研究长城葡萄酒战略的时候一个核心问题。这也是张裕和他们都很纠结的一个问题,也是很多葡萄酒产生区别的问题。现在可能现在是后一种模式在中国受到的关注度更高大家更强调大品牌大产业。
第三个是对中国酒业的三化。中国酒业整体有三个特征,第一个叫做品牌化,就是说品牌化现象在中国表现得更加明显和突出。实际上我们在服务酒类行业的时候会发现我们很多的客户过分地自恋,过分地迷信自己,喜欢说我是酱香型的,我是浓香型的,我是清香型的,但实际上这太难为消费者了。普通消费者哪记得中国酒业你规划的12个香型,你搞3、4个就可以了。其实现在很多酒类的划分方式,实际上都是行业内的自说自话,都是技术人员创造出来的。消费者对酒的要求不是香型,消费者要求的是品牌,喝你这个酒意味着什么,你的舒适度是什么,喝你这个酒代表着怎样的一个价值观,代表着你怎样的一个人生态度,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远远大于对于香型的追求。所以不要过分地强调香型,不要过分地强调你的品类的差异化。因为你要知道消费者本质上他为什么喝酒,也不是产品,也不是品类,而是品牌。酒类行业是一个品牌力的行业,不是一个产品力的行业。第二点叫高端化,消费升级是酒业发展的原动力,实际上,在中国酒业的每一个价格区间都有高端化机会。第三点就是年轻化,如何对接年轻化市场是中国酒业的多年之前的一个命题,因为新的消费升级已经生成了,新的消费升级的要求已经不一样了。因为你过分地靠传统的推广方式。
我经常说我们总是老想着吃老祖宗的饭,没事就编故事,你说你源远流长了两千年,那我就来个三千年,你说三千年那我就说五千年中国白酒蒸馏酒是从元代开始的,元代至今才多少年。所以我们过分地去编故事已经不好使了,在互联网时代信息高度对称的当下,你必须是以真对真,你要还原真实。所以,如何对接年轻化的市场我个人认为很重要。业内越是老酒厂越是喜欢质疑江小白,我说你质疑的时候你有没有搞懂江小白。江小白卖的是什么?是人生的第一口酒。它根本不知道茅台是什么味,根本不知道五粮液是什么味,你硬去教育他,说江小白不好?他就认为酒就是这个味。
人生第一口酒,干嘛喝得那么饱满,就让它简单让它兑着卖醒得快,从这一点上看,我认为江小白已经做到了,它就是一款好品质的酒。对于它的消费群体它就是一款好酒就够了,你为什么要用60后70后,要用40、50岁的眼光去判断一个卖给20多岁的人的这么一款酒。实际上我还是希望中国酒业能有更多的新生力量,有更多的新产品,新品牌,新营销来去对接年轻化的市场。现在买酒的方式已经改变了,现在你在家里买一箱矿泉水都有人扛到楼上来了,你还想着去名烟名酒店去开品鉴会这种的方式去卖酒?
最后一个观点就是酒业下一轮竞争的制高点是数字化。数字化才是能不能实现你企业整个营销体制,从销到营的转型。从过去的运营渠道到运营用户的转型这才是数字化的核心。在这方面实际上中国酒业一直在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