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为酒之“肉”
酱香白酒原料是本地一种独有的糯性高粱,俗称红缨子;此高粱主要产于贵州仁怀境内及相邻川南地区,地理位置东经105°-106°,北纬27°-28°之间的低山地。该山地海拔高度为700-1000米,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土壤为紫色土、石灰土等,适宜此高粱的种植。
红缨子糯高粱颗粒坚实,皮厚、饱满、均匀、粒小、耐蒸煮、有利于回沙工艺的多次翻蒸,红缨子糯高粱中富含大量单宁和支链淀粉酶,其在发酵过程中形成特殊的芳香化合物和多酚类物质,从而使酒体更加丰满、酱香突出、绵柔醇厚、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
01
投入生产前的准备:润梁
高粱投入生产前需进行破碎,不粉碎,破碎率小于20%。这样可以让高粱更充分的吸水。
高粱来到车间以后准备开始它们的旅程,第一次投料生产的过程,就是酱香型白酒生产工艺中所谓“下沙”。“下沙”的第一步,是“润粮”,在白酒生产工艺中,润粮亦称润料,是指酿酒原料在蒸煮前进行润水,使原料均匀吸收一定量水分的操作。
传统大曲酱香酒生产工艺要求在高粱破碎之后、蒸粮之前必须需经过润粮。适度破碎的高粱,即用95℃左右的开水从粮堆顶倒入粮堆,使所有高粱吸水均匀,经润粮之后,其淀粉颗粒吸取适量的水分,高粱颗粒膨胀,为后续的蒸煮糊化打下基础。
良好的润粮不仅能提供高粱原料发酵所要求的水分,又能去除高粱中部分单宁等物质,可以减少单宁等对前3轮次酒中的产生的生涩味的影响,起到提升酒质的作用。
02
翻梁方法
1、二人或多人将粮、水向中间翻,使粮和水混合均匀
2、二人在粮堆两侧相对,将高粱向同一方向翻出
3、翻粱时掀要交叉,确保中部粱醅拌匀
4、掀要紧贴晾堂翻拌,以免底部高粱翻拌不匀
5、高粱撒出要均匀(成扇形),不能成团抛出
6、多人轮流快速翻拌,以免温度下降过快
7、润粮时堆内流出的水及时扫归粮堆,以免粮堆温度下降过快
03
第一次蒸煮(蒸煮、糊化)
先在甑底上撒上一层稻壳上甑采用见气压气“轻 ·松·薄·匀·平·准”在1小时内完成上甑,蒸煮大约两个小时。这个环节很关键,高粱不能蒸煮太熟,也不能太嫩。
蒸料的目的是使原料淀粉颗粒细胞壁受热破裂,淀粉糊化,便于大曲微生物和酶的糖化发酵,产酒成香。同时,杀死原料所带的微生物,挥发除去原料的杂味,由果胶质分解出的甲醇也在蒸料时被排出
04
酒甑大小、原理
05
摊晾
蒸煮好的高粱,由人工用铁铲甩开散在地上“摊凉”,刚出甑高粱温度有100度左右,摊凉是为了让温度降下来后再开展后续工作。
06
打糟
由工人用木铲将酒糟不停地翻开,使温度降至35℃左右,这样就可以防止酒糟温度过高将酒曲中的有益菌群杀死。
07
踢糟
踢糟是摊凉工艺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完全遵循古法酿造工艺用身体翻动酒糟,使酒糟均匀降温。当温度降至35度左右开始撒曲
08
撒曲
高粱与酒曲的总体比例为1∶1,但是酒曲要分8次加入,每次加的数量都不一样,平均为高粱的10%上下。加曲粉时应低撒扬匀。
09
堆积发酵
拌和后收堆,品温为30℃左右,堆要圆、匀,冬季较高,夏季较矮,堆积时间为4~5天,待品温上升到45~50℃时,可用手插入堆内,当取出的酒醅具有香甜酒味时,即可入窖发酵。高温堆积发酵又称阳发酵和有氧发酵此工序是酱香型白酒的独创,是工艺的核心,是酱香白酒收集香味的过程。因成品曲中酵母菌太少,所以堆积发酵是为了酵母菌迅速增长繁殖。
10
下窖
严格控制入窖温度,当堆子温度达到顶温时迅速入窖,保证发酵的正常运行,使产香物质得到加强。
11
封窖
发酵窖加满后,用木板轻轻压平醅面,并撒上一薄层稻壳,最后用泥封窖4厘米左右。
12
轮次取酒
窖池发酵30~33天以后,就开始了第一轮次取酒。这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12987工艺过程。每次蒸煮取完酒后,继续摊晾、加曲、堆积发酵、入窖发酵!反复循环7次(7次取酒)。
13
每个轮次高粱的形态
高粱直到第九次蒸煮取酒后。才结束了毕生的使命,进而幻化为“酒之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