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手道法课的时候其实挺突然的。学校缺人,教务处就安排我这个原本教语文的老师兼了几节道法课。刚开始我心里其实没太当回事,想着这课没考试压力,书本内容也简单,随便讲讲故事,让学生读读课文不就完了。真正站在讲台上对着几十双眼睛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想得太简单了。学生根本不买账,我说教式的讲法让他们听得直打哈欠,甚至有孩子在底下偷偷写别的作业。那时候我特别挫败,觉得自己就是在为了完成任务而上课,根本没起到什么育人的作用,心里挺慌的,总觉得自己是在误人子弟。
我开始琢磨怎么改变这种状况。自己看书备课,总是跳不出语文教学的框框,总想着分析课文段落,完全没有道法课该有的那种生活味和思辨性。后来实在没辙了,我就去网上搜那些优质课的视频看。刚开始也就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想着抄抄别人的流程。看进去了之后,我发现专业的道法老师完全不是我那个教法。他们很少照本宣科,而是把教材作为一个引子,大量引入生活中的真实案例。
我记得有一节讲法律的课,我自己备课的时候怎么讲都觉得枯燥,那些法条读起来干巴巴的。看了那个部级优课的视频,那个老师直接用了一个小学生丢自行车的案例,让学生去讨论该怎么办,一下子就把课堂搞活了。学生为了争论谁对谁错,不知不觉就把法律知识用上了。那一刻我才明白,原来道法课是这么上的。它不是说教,是引导学生去解决生活里的问题。
看了几节这样的课以后,我发现自己的教学思路好像打开了一些。以前我总觉得备课没素材,现在我知道去哪里找了,也知道什么样的素材学生喜欢。我就开始模仿那些名师的导入方式,有时候甚至把他们课件里的视频截下来用到自己课上。虽然是模仿,但效果立竿见影,学生抬头率高多了。
最让我触动的是这些名师对课堂生成的处理。以前学生要是回答了一个我意想不到的答案,我通常会很尴尬地绕过去,生怕讲错了。视频里那些老师面对学生的奇葩回答,总能顺势引导,把话题引向深入。这种临场应变的本事,光看教参是学不来的,非得看真实的课堂实录才能体会到那个火候。我现在养成习惯了,不管多忙,备新课前都要找两三个相关的优质课视频看看,对比一下不同老师的切入点。这对我这种转岗老师来说,真的是最快的上手方式。我也慢慢觉得这门课有点意思了,不再把它当成一个负担,而是觉得真的能跟学生聊点有用的东西。虽然我现在离名师还差得远,但起码我不怕上讲台了,心里有了底气,知道这节课大概要讲成什么样才算是合格
#小学道法优质课
我开始琢磨怎么改变这种状况。自己看书备课,总是跳不出语文教学的框框,总想着分析课文段落,完全没有道法课该有的那种生活味和思辨性。后来实在没辙了,我就去网上搜那些优质课的视频看。刚开始也就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想着抄抄别人的流程。看进去了之后,我发现专业的道法老师完全不是我那个教法。他们很少照本宣科,而是把教材作为一个引子,大量引入生活中的真实案例。
我记得有一节讲法律的课,我自己备课的时候怎么讲都觉得枯燥,那些法条读起来干巴巴的。看了那个部级优课的视频,那个老师直接用了一个小学生丢自行车的案例,让学生去讨论该怎么办,一下子就把课堂搞活了。学生为了争论谁对谁错,不知不觉就把法律知识用上了。那一刻我才明白,原来道法课是这么上的。它不是说教,是引导学生去解决生活里的问题。
看了几节这样的课以后,我发现自己的教学思路好像打开了一些。以前我总觉得备课没素材,现在我知道去哪里找了,也知道什么样的素材学生喜欢。我就开始模仿那些名师的导入方式,有时候甚至把他们课件里的视频截下来用到自己课上。虽然是模仿,但效果立竿见影,学生抬头率高多了。
最让我触动的是这些名师对课堂生成的处理。以前学生要是回答了一个我意想不到的答案,我通常会很尴尬地绕过去,生怕讲错了。视频里那些老师面对学生的奇葩回答,总能顺势引导,把话题引向深入。这种临场应变的本事,光看教参是学不来的,非得看真实的课堂实录才能体会到那个火候。我现在养成习惯了,不管多忙,备新课前都要找两三个相关的优质课视频看看,对比一下不同老师的切入点。这对我这种转岗老师来说,真的是最快的上手方式。我也慢慢觉得这门课有点意思了,不再把它当成一个负担,而是觉得真的能跟学生聊点有用的东西。虽然我现在离名师还差得远,但起码我不怕上讲台了,心里有了底气,知道这节课大概要讲成什么样才算是合格
#小学道法优质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