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行业资讯 | 企业如何科学编制“双碳”行动方案?关键要厘清五大关系

作者:本站编辑      2023-02-20 12:54:30     8
背景

BACKGROUND

企业,特别是能源、工业、交通行业企业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也是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主体。稳妥有序推动企业编制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是贯彻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推动企业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出口企业直面碳边境调节机制、提升绿色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国家有部署,行业有要求,企业有愿景。但不同企业在发展阶段、产品结构、生产工艺、用能调整、排放特征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如何科学编制一份兼具引领性和可操作性的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是企业降碳的“必答题”。

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启动了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的研究编制,也有的企业还在观望,其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值得重视

排放底数不清

一些企业统计核算基础薄弱,尚未建立碳排放核算管理制度和质量保障体系。

目标路径不切实际

有的企业或将发展与减排对立起来,认为降碳就是阻碍、限制发展;或将碳达峰理解为“冲高峰”“造高峰”的“窗口期”,对高碳项目依然“大干快上”;或未经详细摸底、系统研究和充分论证,盲目追求碳达峰碳中和。

简单粗暴搞“一刀切”

一些地区在推动企业编制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时,未能准确把握企业降碳与本地区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的关系,导致一些企业目标“宽、松、软”;还有的不顾企业发展阶段、排放贡献、减排成本,目标设定“一刀切”、达峰时间“齐步走”。

这些认识和做法,本质上体现出的是未能准确认识和把握发展与减排、近期与远期、整体与局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对企业甚至行业的碳达峰碳中和造成了消极影响,也不利于行业和地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科学编制企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首先需要厘清、把握好几对基本关系,全面、准确、完整贯彻新发展理念。

PART 1

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关系

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全国总目标,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企业甚至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因发展阶段、用能效率、排放水平、减排潜力等的不同,降碳节奏存在差异。此外,碳达峰碳中和的边界不同,碳达峰仅包括能源活动和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碳中和则是要实现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碳达峰碳中和相互关联,碳达峰是碳中和的前提和基础,碳中和是碳达峰的紧约束,碳达峰时间的早晚、峰值的高低决定了碳中和的难易和成本。碳达峰既不能激进减排,也不能盲目“冲高峰”。企业要摸清排放家底,分析透彻温室气体排放变化轨迹,科学谋划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统筹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愿景和重点任务。

PART 2

降碳减排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绿色低碳是新一轮技术革命、产业变革、能源转型的鲜明导向,也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降碳减排不是不生产、不发展,而是推动生产方式、发展方式的转型。一方面,先立后破做优“加法”,推动企业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升效率,同时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业务板块,为加大降碳投入和深度脱碳积累经济基础和创造技术条件;另一方面,控增量、优存量做好“减法”,降低单位产值、产品、服务的“碳足迹”,推动企业在有限的碳排放空间里实现更大的产出、更多效益。

PART 3

自身减排与供应链降碳的关系

企业碳排放包括三个范围,范围一是企业使用化石能源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直接碳排放,范围二是企业购入电力和热力蕴含的间接碳排放,范围三是企业供应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产生的其他碳排放。不同企业的三个边界的碳排放量及占比存在较大差异,企业应优先推动可控性较强的范围一、范围二降碳,在此基础上再有序拓展至范围三。范围一和范围二碳排放量少且占比低、但范围三排放量大且占比大的企业特别是头部企业,应突出供应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降碳,实现全社会气候效益最大化。

PART 4

企业减排与区域降碳的关系

省、市、县、园区等是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空间单元,企业是区域降碳的重要参与方和责任主体。企业降碳既关系自身落实公共政策和履行社会责任,也关系区域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能否完成。企业降碳工作特别是阶段性碳排放增量、达峰时间设定要充分衔接区域碳排放“双控”目标,以免造成少数企业盲目上马“两高”项目、扩张高碳产能导致区域降碳形势恶化的局面。

PART 5

碳减排与碳补偿的关系

碳补偿(碳抵销)是企业以较短时间、较低成本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已成为一些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实施碳中和的路径选择之一。碳减排是降碳的“本”和“牛鼻子”,碳抵销是降碳的“标”和补充。必须看到,一时一企实现碳中和对全球净零排放的作用十分有限,企业应将碳减排放在优先位置,首先从根本上推动自身碳减排,在此基础上审慎采用碳补偿,不应本末倒置。

建议企业在把握以上重大关系的基础上,树立风险意识、坚持长期主义、增强系统思维,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以能源绿色转型为核心,以结构、工程、技术、管理降碳为路径,摸清底数、对标要求、明确路径、强化保障,科学编制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统筹兼顾经济效益、气候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全社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更多支持和引领。

END

文章来源:3060碳达峰碳中和;
免责申明: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