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当千万富翁回到小山村搞投资

作者:本站编辑      2025-11-20 21:24:38     0
当千万富翁回到小山村搞投资

当千万富翁回到小山村搞投资

当千万富翁回到小山村搞投资

晨雾漫过秦巴山区的山脊,村里6组55岁的谢大娘已扛着锄头站在村口。她身后,20个村民组成的队伍正沿着新修的产业路往山上走——今天是他们给王老板的林下淫羊藿基地翻地的第5天。\"家里15亩荒山租给他种药材,一年30块一亩;在这儿干活每天150块,还管午饭。\"谢大娘用袖口擦了擦额角的汗,“比出去打工强多了,我们这把年纪,种地一斤苞谷才卖1块2,这天干的活顶得上卖200斤苞谷。”

\"我们有1800多口人,其中不少是脱贫户。\"在村部干了30年的徐支书细数这些年村里的产业尝试:有人养鱼、推广过林下养鸡、有人办养猪场,“这些项目要么规模上不去,要么辐射面窄,多数村民还是得外出打工。”

更棘手的是中药材种植的\"散兵游勇\"模式。之前有村民小规模试种天麻、乌药、大黄等,却因没有技术指导,产量达不到市场平均水平;如果遇上干旱或暴雨,半数地块绝收;即便侥幸丰收,村民既缺储存冷库,又不掌握市场行情,常被中间商压价。“有个脱贫户种了5亩大黄,收购价从8块跌到3块,最后一算账还搭了种子钱。”

外地资本的短暂涌入更印证了乡村产业的脆弱性。2017年,一位外地药材商流转600亩地种丹皮、芍药,因前期投入大、田间管理不善、回报周期长,第三年市场暴跌后连设备都不要就跑了。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2023年。脱贫攻坚检测期,县里要求每个村培育可持续主导产业。王老板跟着村两委走遍23个山头,最终看准林下经济:村里有2.2万亩林地,退耕还林面积有5400多亩,种药材既能盘活闲置地,又能和农业互补。

这条路比想象中难走得多。种一亩中药材,种苗2400元、土地租金、肥料人工加起来首年投入近7000元;山地没路,他自己修了3公里产业路;没技术,他跑去找药厂找支援;最险的是市场风险,他跑到安徽谈药企合作。\"有人笑我傻,放着城里生意不做来山沟\'烧钱\'。

如今的村子,产业脉络逐渐清晰——230亩林下淫羊藿、500亩粮药间作赤芍、200亩大黄、50多亩林下天麻......药材基地像一根纽带,串起了村民的土地、劳动力和市场。

王老板的目标更长远。最近,县里刚批了他的药材初加工厂项目。\"晾晒、清洗、分类、仓储一体,能解决存储难题,还能多招40个工人。\"他指着规划图说,\"未来要把产业链延伸到切片、烘干,甚至和药企合作搞订单种植——只有让村民分享更多增值收益,产业才能真正扎根。\"
#挂职日常 #陕西选调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