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三一开学,自然地理直接给我来了个下马威——大气环流、洋流分布,上课像听天书,第一次月考58分,班级倒数。就在我几乎要放弃时,同桌分享了她的自然地理提分秘籍,告诉我自然地理重在理解规律,不是死记硬背。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照做,没想到下次月考直接冲到81分,高考86分!今天就把这些亲测有效的方法分享给大家。
.
?突破大气环流
曾经我对着复杂的大气环流图背了又忘,考试时脑子一片空白。后来发现用三步画图法就能轻松掌握:
1.先画两极:赤道热空气上升形成赤道低气压带,极地冷空气下沉形成极地高气压带——记住热升冷降
2.再画中间:30°附近空气下沉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60°附近空气上升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记住30°下沉,60°上升
3.最后补风带:从高压吹向低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记住北右南左,高压吹低压
每天花10分钟画一遍,一周后这类题目再也没错过!
.
?攻克洋流分布
世界洋流分布看似复杂,其实用这个口诀就能搞定:北顺南逆,西寒东暖(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中低纬大陆西岸寒流,东岸暖流)。
具体运用时:
1.先判断所在半球,画出洋流方向(北半球画\"8\",南半球画\"0\")
2.再对应大陆位置判断寒暖流性质
3.之前我总混淆秘鲁寒流和东澳大利亚暖流,用这个方法后,做题又快又准!
.
?构建空间思维:图层叠加法掌握区域地理
第一层:地理位置(经纬度、海陆位置)
第二层:地形特征(山脉、河流、平原)
第三层:气候类型(温度、降水)
第四层:人文要素(人口、城市、产业)
比如学习东南亚时,我先定位在10°S-25°N之间,再标记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地形,接着叠加热带季风和热带雨林气候,最后补充水稻种植和热带经济作物。这种方法让零散的知识点形成了有机整体。
.
?实战提升:从理解到应用的跨越
在掌握了基础方法后,我通过以下方式进一步提升:
1.每周做一套高考真题,严格限时
2.用思维导图整理章节知识点
3.和同学组队互相讲解难题
.
从一个地理学渣到86分的逆袭,我只用了一个多月。相信掌握了正确方法的你,一定能比我进步得更快!记住:当你理解了地理现象背后的规律,这门学科就会变得既简单又有趣。#一轮复习 #高三地理 #生活中的地理 #地理
.
?突破大气环流
曾经我对着复杂的大气环流图背了又忘,考试时脑子一片空白。后来发现用三步画图法就能轻松掌握:
1.先画两极:赤道热空气上升形成赤道低气压带,极地冷空气下沉形成极地高气压带——记住热升冷降
2.再画中间:30°附近空气下沉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60°附近空气上升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记住30°下沉,60°上升
3.最后补风带:从高压吹向低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记住北右南左,高压吹低压
每天花10分钟画一遍,一周后这类题目再也没错过!
.
?攻克洋流分布
世界洋流分布看似复杂,其实用这个口诀就能搞定:北顺南逆,西寒东暖(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中低纬大陆西岸寒流,东岸暖流)。
具体运用时:
1.先判断所在半球,画出洋流方向(北半球画\"8\",南半球画\"0\")
2.再对应大陆位置判断寒暖流性质
3.之前我总混淆秘鲁寒流和东澳大利亚暖流,用这个方法后,做题又快又准!
.
?构建空间思维:图层叠加法掌握区域地理
第一层:地理位置(经纬度、海陆位置)
第二层:地形特征(山脉、河流、平原)
第三层:气候类型(温度、降水)
第四层:人文要素(人口、城市、产业)
比如学习东南亚时,我先定位在10°S-25°N之间,再标记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地形,接着叠加热带季风和热带雨林气候,最后补充水稻种植和热带经济作物。这种方法让零散的知识点形成了有机整体。
.
?实战提升:从理解到应用的跨越
在掌握了基础方法后,我通过以下方式进一步提升:
1.每周做一套高考真题,严格限时
2.用思维导图整理章节知识点
3.和同学组队互相讲解难题
.
从一个地理学渣到86分的逆袭,我只用了一个多月。相信掌握了正确方法的你,一定能比我进步得更快!记住:当你理解了地理现象背后的规律,这门学科就会变得既简单又有趣。#一轮复习 #高三地理 #生活中的地理 #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