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双碳工作不断推进,政府降碳工作将越来越跟别的工作结合起来,而这本身也符合科学规律。当降碳与节能结合,双控体系由能耗双控转为了碳排放双控。当降碳与绿色结合,基于绿色制造得延伸,零碳工厂、超级能效工厂、零碳园区、零碳建筑、零碳学校等正不断被提出并发展。
然而,遗憾的是,双碳目标提出这么多年来,其与环保的结合却没那么紧密。当然,这也反应了环保行业很鸡肋的现实。对企业和政府来讲,更多时候节能就是降碳,通过节能提升本身就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降碳的收益只是附加收益。而绿色提升,很多时候则与企业生死攸关。很多时候,如果企业无法获得相关绿色荣誉,如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则可能破产,因为越来越多的下游企业,如汽车制造商开始了绿色供应链管理,不满足要求直接出局。双碳与环保的结合不具有这种紧迫性,尽管它其实最与环保相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但对于企业,环保投入绝大多数时候是负效益,没有政策的强制要求,如提高标准倒逼企业环保提升,企业基本不会主动去投入。如今,碳排放工作由发改委转到环保部下面,在我看来这是为以后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做充分准备,而减污降碳协同只有环保部才能牵头胜任此工作。当节能角度减碳缺少空间,能挖掘降碳潜力的唯有从源头控制、过程降碳与末端治理全方位考虑。可惜,现在的双碳从业人员很少有具备这方面的能力的,如目前各企业发布的碳规划最多到生物基替代原料,或者提出碳捕集,从环保协同治理角度的措施则鲜有提出的,尽管这很难。
其实也没那么难,任何一项气态污染物的治理都比二氧化碳治理难成千上万倍,但是相关技术均实现了快速突破,污染得到有效治理,最典型的是氮氧化物的治理,随着中低温催化剂的研发成功,企业摆脱了对高温催化剂的依赖,脱硝已经变得非常成熟和普及。同样的,二氧化碳的治理以后一定是在排气筒出来前,在我看来碳捕集是下下之选,更搞笑的是提出的从空气中直接捕集二氧化碳,这种除了学术研究粗浅如我看不到有何前途。
目前,降碳与环保尚处于结合前期,有些行业环评导则已经开始加上碳排放分析,但这种极其简单,只是决策阶段的一个参考量化指标。另外,去年出来个重要的结合,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融合清单的编制,目前该项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开展,且项目额很大,目前紧急编制的各地市清单,个人判断很少能够真正能给政府带来帮助,因为市面上精通减污降碳的清单编制的公司不超过5家,而它们今年的项目一定饱和了,做不了几处~
然而,遗憾的是,双碳目标提出这么多年来,其与环保的结合却没那么紧密。当然,这也反应了环保行业很鸡肋的现实。对企业和政府来讲,更多时候节能就是降碳,通过节能提升本身就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降碳的收益只是附加收益。而绿色提升,很多时候则与企业生死攸关。很多时候,如果企业无法获得相关绿色荣誉,如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则可能破产,因为越来越多的下游企业,如汽车制造商开始了绿色供应链管理,不满足要求直接出局。双碳与环保的结合不具有这种紧迫性,尽管它其实最与环保相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但对于企业,环保投入绝大多数时候是负效益,没有政策的强制要求,如提高标准倒逼企业环保提升,企业基本不会主动去投入。如今,碳排放工作由发改委转到环保部下面,在我看来这是为以后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做充分准备,而减污降碳协同只有环保部才能牵头胜任此工作。当节能角度减碳缺少空间,能挖掘降碳潜力的唯有从源头控制、过程降碳与末端治理全方位考虑。可惜,现在的双碳从业人员很少有具备这方面的能力的,如目前各企业发布的碳规划最多到生物基替代原料,或者提出碳捕集,从环保协同治理角度的措施则鲜有提出的,尽管这很难。
其实也没那么难,任何一项气态污染物的治理都比二氧化碳治理难成千上万倍,但是相关技术均实现了快速突破,污染得到有效治理,最典型的是氮氧化物的治理,随着中低温催化剂的研发成功,企业摆脱了对高温催化剂的依赖,脱硝已经变得非常成熟和普及。同样的,二氧化碳的治理以后一定是在排气筒出来前,在我看来碳捕集是下下之选,更搞笑的是提出的从空气中直接捕集二氧化碳,这种除了学术研究粗浅如我看不到有何前途。
目前,降碳与环保尚处于结合前期,有些行业环评导则已经开始加上碳排放分析,但这种极其简单,只是决策阶段的一个参考量化指标。另外,去年出来个重要的结合,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融合清单的编制,目前该项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开展,且项目额很大,目前紧急编制的各地市清单,个人判断很少能够真正能给政府带来帮助,因为市面上精通减污降碳的清单编制的公司不超过5家,而它们今年的项目一定饱和了,做不了几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