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包头水运事业的发展就更快了,从“包头”地名的变迁即可看出。包头地名的来源尽管有多种说法,但要以“泊头”一名出现最早。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范昭逵奉命出使漠北和准噶尔,回京时是穿越包头的昆都仑沟,留下“抵泊头,就水下营”的记载。这个“泊头”就是清的包头,张曾在《归绥识略》中也谈到“归化城(今呼和浩特)西界至泊头镇三百四十里”,可见包头最早叫泊头。
“泊”是止船的意思,也就是所谓的码头。随着包头商业的兴起,除了陆运外,水运更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从甘肃兰州经宁夏、内蒙古至山西河曲的黄河中游都适宜航行。早在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康熙皇帝曾亲自从宁夏横城坐船,“计二十一日,至湖滩河朔”,河朔就是今天的托克托县,可见这条水路不但作为商运,而且也作为官方漕运。
包头作为水路和陆路的枢纽位置,陆路沟通着土默川平原和河套平原,水路连着上游宁夏和甘肃兰州,粮食皮毛源源不断运到包头中转。
黄河中游的航道西起兰州,东至山西河曲,全长三千余里,在陇海铁路未通车之前,是西北、华北间的交通动脉。民国以后至抗日战争前夕,是黄河水运的黄金时代。当时从包头至兰州间的货物有70%是走水路的。1922年京包铁路全线通车后,河口镇的水运业也转到包头,最兴盛时期,航行在黄河中游的大、小船只达五千艘以上。
黄河的船运分高帮船、七站船、小五站船三种,一般是用白杨木制作。这种船容易漂浮,吃水浅,适合黄河水位浅的特点。此外还有黄河中游特有的牛皮筏子,每年有三百余只从甘肃驶来包头。这种筏子卸货后,有的将牛皮在市面出售,有的将空牛皮筏在陆上驮运西返,都是单程行驶的。另外还有木筏,是由青海一带所产的松木编成,载货来包头后,将木筏拆开在市上出售,不再返航,这也成为包头木材的一个来源。
黄河中游每年从清明开河至立冬结冰,实际航行期只有七个多月。从包头上行是逆水行舟,主要靠人工拉纤,日行四五十里,从包头到宁夏就需要一个月的时间。下行则由黄河顺流而下,日行八十里,夏季涨水时日行达一百三十里,一条木船每年上下航行只有三次。#包头 #晋商 #黄河 #黄河漕运 #漕运
“泊”是止船的意思,也就是所谓的码头。随着包头商业的兴起,除了陆运外,水运更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从甘肃兰州经宁夏、内蒙古至山西河曲的黄河中游都适宜航行。早在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康熙皇帝曾亲自从宁夏横城坐船,“计二十一日,至湖滩河朔”,河朔就是今天的托克托县,可见这条水路不但作为商运,而且也作为官方漕运。
包头作为水路和陆路的枢纽位置,陆路沟通着土默川平原和河套平原,水路连着上游宁夏和甘肃兰州,粮食皮毛源源不断运到包头中转。
黄河中游的航道西起兰州,东至山西河曲,全长三千余里,在陇海铁路未通车之前,是西北、华北间的交通动脉。民国以后至抗日战争前夕,是黄河水运的黄金时代。当时从包头至兰州间的货物有70%是走水路的。1922年京包铁路全线通车后,河口镇的水运业也转到包头,最兴盛时期,航行在黄河中游的大、小船只达五千艘以上。
黄河的船运分高帮船、七站船、小五站船三种,一般是用白杨木制作。这种船容易漂浮,吃水浅,适合黄河水位浅的特点。此外还有黄河中游特有的牛皮筏子,每年有三百余只从甘肃驶来包头。这种筏子卸货后,有的将牛皮在市面出售,有的将空牛皮筏在陆上驮运西返,都是单程行驶的。另外还有木筏,是由青海一带所产的松木编成,载货来包头后,将木筏拆开在市上出售,不再返航,这也成为包头木材的一个来源。
黄河中游每年从清明开河至立冬结冰,实际航行期只有七个多月。从包头上行是逆水行舟,主要靠人工拉纤,日行四五十里,从包头到宁夏就需要一个月的时间。下行则由黄河顺流而下,日行八十里,夏季涨水时日行达一百三十里,一条木船每年上下航行只有三次。#包头 #晋商 #黄河 #黄河漕运 #漕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