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越来越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选择放弃高企申报。究其根源,主要面临双重压力
一、监管收紧:从材料审核到“穿透式核查”
高企认定已告别“材料包装就能过”的粗放时代。2025年,全国4532家企业被取消高企资格,较2023年增长1.5倍。2026年新规即将落地,监管部门转向“研发全流程穿透核查”:
研发项目真实性:无实验记录、简单技术改进的“伪研发”将被否决;
数据逻辑性:研发费用、人员数量等需形成闭环,异常一致将受重点核查;
专利关联性:批量购买、突击申请的“无关专利”失效,需为自主研发并应用于核心产品。
金税四期全面上线,使虚报人员、虚构项目等行为无处遁形,违规企业面临追缴税款、列入黑名单等风险。
二、奖补退坡:直接补贴缩水,企业“得不偿失”
补贴门槛与收益不匹配:多地取消营收门槛,但市级10万元奖励及县区配套对研发投入大的企业而言杯水车薪;
税收优惠吸引力下降:小微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300万以内仅按5%缴税,低于高企15%的税率;
维护成本上升:年度报表、三年复审等流程繁琐,若被取消资格还需补缴税款及滞纳金。
三、分化:有人退场,有人坚守高企“隐形价值”
尽管部分企业退出,2025年多地申报量仍逆势上升,源于高企资质的不可替代性:
长期政策红利:15%企业所得税优惠(较一般企业减免40%)已写入法律,对年利润5000万企业而言,每年节税500万元;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亏损结转延长至10年等政策,长期收益显著;
市场竞争硬通货:提升招投标中标率、银行授信额度,对拟上市企业而言是创新能力核心指标;
政策逻辑转向:淘汰“伪高企”,让红利流向真创新。2024年新认定高企户均研发投入达1876万元,较调整前增长23%。
四、破局:2026新规下企业申报的核心动作
面对“严监管+低补贴”新常态,企业需回归本质、规范管理:
放弃功利心态,聚焦实质创新:围绕核心业务布局研发,避免为凑资质而无效投入;
强化过程留痕,筑牢合规基础:立项、实验、结题全流程实时记录,确保资料真实连贯;
借助信息化工具降低管理成本:利用研发管理系统自动归集费用、跟踪进度,应对随时核查。
高企资格的“含金量”终究靠创新说话。政策从“普惠激励”转向“精准赋能”,真正深耕核心技术、规范研发管理的企业,将在红利中站稳脚跟。2026年新规不是高企政策的“降温”,而是创新生态的“净化”。企业应聚焦研发实力,筑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底气。#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一、监管收紧:从材料审核到“穿透式核查”
高企认定已告别“材料包装就能过”的粗放时代。2025年,全国4532家企业被取消高企资格,较2023年增长1.5倍。2026年新规即将落地,监管部门转向“研发全流程穿透核查”:
研发项目真实性:无实验记录、简单技术改进的“伪研发”将被否决;
数据逻辑性:研发费用、人员数量等需形成闭环,异常一致将受重点核查;
专利关联性:批量购买、突击申请的“无关专利”失效,需为自主研发并应用于核心产品。
金税四期全面上线,使虚报人员、虚构项目等行为无处遁形,违规企业面临追缴税款、列入黑名单等风险。
二、奖补退坡:直接补贴缩水,企业“得不偿失”
补贴门槛与收益不匹配:多地取消营收门槛,但市级10万元奖励及县区配套对研发投入大的企业而言杯水车薪;
税收优惠吸引力下降:小微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300万以内仅按5%缴税,低于高企15%的税率;
维护成本上升:年度报表、三年复审等流程繁琐,若被取消资格还需补缴税款及滞纳金。
三、分化:有人退场,有人坚守高企“隐形价值”
尽管部分企业退出,2025年多地申报量仍逆势上升,源于高企资质的不可替代性:
长期政策红利:15%企业所得税优惠(较一般企业减免40%)已写入法律,对年利润5000万企业而言,每年节税500万元;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亏损结转延长至10年等政策,长期收益显著;
市场竞争硬通货:提升招投标中标率、银行授信额度,对拟上市企业而言是创新能力核心指标;
政策逻辑转向:淘汰“伪高企”,让红利流向真创新。2024年新认定高企户均研发投入达1876万元,较调整前增长23%。
四、破局:2026新规下企业申报的核心动作
面对“严监管+低补贴”新常态,企业需回归本质、规范管理:
放弃功利心态,聚焦实质创新:围绕核心业务布局研发,避免为凑资质而无效投入;
强化过程留痕,筑牢合规基础:立项、实验、结题全流程实时记录,确保资料真实连贯;
借助信息化工具降低管理成本:利用研发管理系统自动归集费用、跟踪进度,应对随时核查。
高企资格的“含金量”终究靠创新说话。政策从“普惠激励”转向“精准赋能”,真正深耕核心技术、规范研发管理的企业,将在红利中站稳脚跟。2026年新规不是高企政策的“降温”,而是创新生态的“净化”。企业应聚焦研发实力,筑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底气。#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