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无人机与人工智能驱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作者:本站编辑      2025-11-19 02:10:25     0
无人机与人工智能驱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无人机与人工智能驱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在2025年“部长通道”采访中明确表示,以无人机、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手段正深刻重塑中国农业生产力结构,推动农业向智能化、精准化转型。以下从政策支持、技术应用、区域实践及未来方向等维度进行综合分析:
一、政策驱动:顶层设计强化科技赋能
1. 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生产要素集聚,明确支持智慧农业发展和低空技术应用场景拓展,将无人机、人工智能等纳入农业现代化核心路径。文件释放信号: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技术集成与场景落地。
2. 多部门协同政策落地
农业农村部联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发布《关于实施好今年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的通知》,将植保无人机等纳入补贴范围,降低农户技术应用成本,加速老旧设备更新迭代。
3. 地方政策配套
浙江:出台《农业农村领域低空经济发展行动方案》,规划6大低空经济场景,目标2027年农用无人机保有量超1万台,作业面积6500万亩次。
四川:省委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林低空装备研发推广,推动智慧农场建设。
二、数据支撑与产业规模
保有量与作业规模:全国农业无人机保有量超20万架,年作业面积突破4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约20%。
科技贡献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技术渗透率居全球前列。
经济价值:仅无人机植保服务市场规模已超百亿元,带动飞手培训、维修服务等产业链发展。
四、未来方向与挑战
1. 技术攻关重点
核心部件国产化:突破高精度传感器、长续航电池等“卡脖子”技术。
AI算法优化:开发适应复杂农田环境的智能决策模型,提升多场景协同能力。
2. 应用场景深化
低空经济融合:探索“无人机+遥感+区块链”的农产品溯源体系,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
精准农业规模化:推动变量施肥、无人农场等模式从试点向全国复制。
3. 生态体系建设
产学研协同:鼓励企业与高校共建实验室,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飞手培训与标准制定:完善无人机操作资质认证体系,2025年浙江计划培训飞手5000人次。
五、总结:科技重构农业价值链
无人机与人工智能的应用不仅提升生产效率,更推动农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数据驱动型”转变。通过政策引导、技术迭代和场景创新,中国正加速形成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体系,为粮食安全、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保障。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