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白茶企业集群的地域主要以生产白茶的福鼎和政和为两个核心,带动周边少量产白茶的福安、建阳、建瓯、松溪、柘荣、邵武等白茶产区。
一、福建白茶表现形式
1、纵向表现:采取“政府+白茶企业+加盟基地+加盟农户+统一加盟连锁店”的模式。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白茶企业联合,整合政和、福鼎、建阳等地茶叶资源优势,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经营、统一规划,实现企业联盟,开拓福建白茶市场。
2、横向表现:随着消费者多样化的选择,现在很多茶叶公司都走多元化经营之路。
二、出口发展
1、中国茶叶企业应积极借助“一带一路”的交流平台作用,充分分析出口国市场的历史文化习俗和茶叶消费习惯,通过建设中国茶叶在线博物馆、中国茶叶文化知识讲坛、茶文化节等方式,促进茶文化的交流互通,降低文化阻力,构建良好的茶叶出口文化软环境。
2、充分衍生茶叶产业增值链条,从食用、日用、药用等多领域深入挖掘茶叶增值潜力,促进茶叶产业复合式发展。
三、白茶产业集群特征
白茶产业已基本形成自己独特的体系,农户种植,青叶交易,茶叶大户、龙头企业加工,合作社收购,公司、龙头企业营销,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产业集群,相关的配套企业,如炒茶机器设备、礼盒包装企业也不断发展。在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茶叶企业、农户、采茶工和配套企业等作为社会主体,发挥了各自的作用,也体现了整个白茶产业的发展。
四、食源性疾病的重点研究内容
要明确我国食源性疾病的患病率,也就是14亿人口中每年发生食源性疾病的例数。还要明确每次发生食源性疾病的原因食物及发生场所。就目前数据来看,饭店、食堂是食源性疾病主要的发生场所,但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数据来说明。
1、要探究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因素,包括化学性因素、有毒动植物因素,霉菌、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因素,以及寄生虫因素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微生物因素,我们要重点研究哪些微生物(细菌、病毒)通过哪些食物引起了疾病。
2、就是从可疑食物中追踪并分离出致病病毒或细菌,再与食源性疾病患者粪便中得到的致病微生物进行比较,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比较,如果两者相同,即可确认发病原因。而目前,我们所做的工作距该过程还相差很远。
3、食源性疾病报告名录
A、细菌性
(1)非伤寒沙门氏菌病
(2)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病
(3)肉毒毒素中毒
(4)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
(5)副溶血性弧菌病
(6)米酵菌酸中毒
(7)蜡样芽胞杆菌病
(8)弯曲菌病
(9)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
(10)克罗诺杆菌病
(11)志贺氏菌病
(12)产气荚膜梭菌病
B、病毒性:诺如病毒病
C、寄生虫性
(1)广州管圆线虫病
(2)旋毛虫病
(3)华支睾吸虫病(肝吸虫病)
(4)并殖吸虫病(肺吸虫病)
(5)绦虫病
D、化学性
(1)农药中毒(有机磷、氨基甲酸酯)
(2)亚硝酸盐中毒
(3)瘦肉精中毒
(4)甲醇中毒
(5)杀鼠剂中毒(抗凝血性、致惊厥性)
E、有毒动植物性
(1)菜豆中毒
(2)桐油中毒
(3)发芽马铃薯中毒
(4)河鲀毒素中毒
(5)贝类毒素中毒
(6)组胺中毒
(7)乌头碱中毒
F、真菌性
(1)毒蘑菇中毒
(2)霉变甘蔗中毒
(3)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中毒
G、其他
医疗机构认为需要报告的其他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聚集性病例(包括但不限于以上病种)
五、疾病病原全球性课题
疾患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倡导合理营养,控制食品污染,提高食品卫生质量,可有效地预防食源性疾患的发生。
六、疾病特征
1、暴发性
(1)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少则几人,多则成百上千人。
(2)在发病形式上,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多为集体暴发,潜伏期较长(6~39 小时)
(3)非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为散发或暴发,潜伏期较短(数分钟至数小时)。
2、散发性。化学性食物中毒和某些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多以散发病例出现,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上无明显联系,如毒蕈中毒、河豚鱼中毒、有机磷中毒等。
3、地区性。
(1)肉毒杆菌中毒在中国以新疆地区多见。
(2)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沿海地区。
(3)霉变甘蔗中毒多发生在北方地区。
(4)牛带绦虫病主要发生于有生食或半生食牛肉习俗地区。
4、季节性。
(1)细菌性食物中毒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发病率最高。
(2)有毒蘑菇、鲜黄花菜中毒易发生在春夏生长季节,霉变甘蔗中毒主要发生在2~5 月份。
七、食源性疾病的检测手段
食源性疾病的检测手段主要分为两种:
一是微生物学检测手段,有国家标准的应参照国家标准的检测手段进行,没有国家标准的应参考政府检验部门或学术研究机构认可的办法。
二是应用核酸检测的手段,主要有多重PCR 技术、基因芯片技术、实时荧光法等,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