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我眼中的油茶产业

作者:本站编辑      2023-02-15 06:17:50     34

   油茶树属山茶科山茶属,为多年生灌木或小乔木植物,适宜生长在温暖湿润的低山丘陵和山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各省(区),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和利用历史。油茶与油橄榄、油棕、椰子并称为世木本油料植物,与乌桕、油桐和核桃并称为我国四大木本油料植物。

一、国油茶生产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油茶生产经历了“三起三落”。直到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人们对油茶籽油认识的不断提高、油茶科研工作的深入研究和新成果的大力推广,特别是油茶良种的示范应用,以及各级政府强有力的推动,油茶生产开始步入平稳发展轨道。

1、最近10多年来我国油茶籽产量快速增加的主要原因

(1)油茶种植面积不断增加。

(2)新种植的油茶陆续结果,部分开始进入盛果期。

(3)随着低产林改造和新品种选用,油茶单产明显提高。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油茶籽产量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油茶种植面积测算,2008年全国油茶籽平均单产为327k∥hm2,2013年提高至463.5 k∥hm2,2018年达到588 kg/hm2,2019年增加至591 kg/hm2。

2、油茶分布和总量。我国油茶林集中分布在湖南、江西、广西、浙汀、福建、广东、湖北、贵州、安徽、云南、重庆、河南、四川和陕西14个省(区、市)的642个县(市、区)。在油茶主产区中,湖南、江西、广西省的种植面积最大,占到总种植面积的65.63%,其产量占到油茶籽总产量的66.56%。2017年湖南省油茶种植总面积为139.47万公顷,占全国总面积的32.18%:湖南油茶籽产量87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36%。江西、广西、浙江、福建、广东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位列2~6位。

二、油茶主要价值

1环境价值:油茶还是优良的冬季蜜粉源植物,花期正值少花季节,10月上旬至12月,蜜粉极其丰富。在生物质能源中油茶也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同时,油茶又是一个抗污染能力极强的树种,对二氧化硫抗性强,抗氟和吸氯能力也很强。

2药用价值:清热解毒,活血散瘀,止痛。根:用于急性咽喉炎,胃痛,扭挫伤。茶子饼:外用治皮肤搔痒,浸出液灭钉螺、杀蝇蛆。

经济价值:可供食用及润发、调药,可制蜡烛和肥皂,也可作机油的代用品。油茶具有很高的综合利用价值,茶籽粕中含有杀皂素、茶籽多糖、茶籽蛋白等,是化工、轻工、食品、饲料工业产品等的原料,茶子树木质细、密、重,有茶树天然的纹理,是制作高档木纽扣的高级材料。

3食用价值:茶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远远高于菜油、花生油和豆油,与橄榄油比维生素 E 含量高一倍,并含有山茶贰等特定生理活性物质,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茶壳还是一种良好的食用菌培养基。研究表明油茶皂素还有抑菌和抗氧化作用。

三、立地条件

   油茶生长喜温喜光不耐寒,对土壤条件要求不苛刻,在红壤、黄壤,以及 pH 值为 4.0~6.5 之间的酸性、微酸性的土壤上均可正常生长发育,适合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多个省份的丘陵山地培育发展。油茶基地建设,应选择海拔低于 800m 的丘陵山地,云贵高原在海拔 1000-1950m 也可种植,坡度小于25度斜坡或缓坡地,土层厚度应在 40cm 以上,酸性壤土、轻壤土或轻黏土,且排水良好,坡向应为南向、东向或东南向,丰产林要求土层在 60cm 以上。切忌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将底层土壤翻至表层。

四、产业格局已经成型

   经过多年发展,以湖南、江西、广西等3个主产省(自治区)为引领,浙江、福建、广东、湖北、贵州等其余省份积极跟进的油茶产业区域发展格局已经形成。

   油茶产业已基本构建起以龙头加工企业为发展引领,连接上游资源生产和下游市场营销的油茶全产业链条,形成以“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 ”等为典型的油茶经营模式

五、存在问题

1、早期引种的油茶品种缺乏区试,盲目地引种外地优良品种,但因立地条件、气候的差异,表现不良,形成了一定面积的低产林。

(1)一些县区在配置方式、种植管理上不科学,缺乏栽培经验,按照常规油茶产业发展现状的经济林造林措施进行栽培,主栽品种和授粉品种配置不合理,除草剂等农药使用不规范,形成一定的低产林。

(2)少数油茶种植企业、大户追求大基地、大规模,造成造林后前期管理跟不上,投入跟不上,丰产期滞后,产量和效益不达预期。全市现有低产林 38.95 万亩,占现有油茶林面积的 36.47%,特别是老油茶林,密度过大,每亩达 150株,平均产油量只有 5 公斤左右。

2、油茶种植区域多数位于山区等偏远地带,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管理粗放,抗击干旱、雨雪冰冻等极端天气能力差,大多数油茶林处于“人种天养、广种薄收”状态。

3基础设施建设不足,致使栽植当年苗木缺水,成活率不高,反复补植;后期油茶挂果后,由于生产道路不畅,导致成熟的油茶果实采摘困难,人工成本大幅度增加。

4、油茶籽资源被小作坊大量消耗,规模化加工企业因原料短缺而产能闲置,每年仅能开工生产三个月左右,严重制约了油茶加工业的健康发展。

5、缺乏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不明显。

6、油茶副产品(茶枯、茶壳等)综合利用还不足,精深加工有待进一步提升。

7、油茶果(籽)收集初加工、仓储运输以及产品交易等产业配套服务建设不完善,油茶果(籽)资源向规模化加工企业流通渠道不畅。

8、油茶文化资源挖掘以及文旅产品开发不充分。

六、油茶产品开发利用

1、茶油

(1)油茶籽经过去杂、筛选、分级、脱壳后即可榨油,通常包括毛油制取和精炼两个工序。

(2)毛油制取主要有热榨、冷榨等物理压榨工艺和化学溶剂浸提工艺。

(3)精炼环节按照国家标准采用六道工艺控制茶油理化指标。

(4)加工工艺是茶油获得率和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具体技术可参

考相关专利技术,目前授权油茶籽加工相关专利 200 余项。

2、油茶资源高值利用及副产品加工

(1)除加工作为食用油外,茶油还可通过精炼用于医药、化妆品及

改性油脂等领域,实现高值利用。

(2)油茶籽加工剩余物饼粕,茶枯、油茶壳、油茶花、油茶叶、油茶根等综合利用,开发茶皂素、二酯油、保健品、茶籽蛋白、茶籽多糖等产品,用于日用化工、制染、造纸、化学纤维、纺织、农药护肤品等高附加值产品。

七、其他

1、公共品牌

2、科研

(1)优良种苗是油茶实现稳产高产的关键,通过加强种质创制、良种繁育等基础研究,培育产量更高、抗逆性更强的优良品种,可为油茶产量再创新高奠定基础。

(2)通过加强油茶轻简化、机械化生产设施设备以及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等究,将为进一步促进油茶现代化、集约化经营,提高生产效率与产量质量,提升油茶经营主体的经济效益创造良好的条件。

3、标准

4、政策支持、每亩补贴

5、油茶良种繁育基地及种质资源库

6、高产油茶林营造与建园:油茶林营造包括新造林和低产林改造两种方式,关键环节是建园、品种选择、品种配置和造林技术。

7、土壤、海拔、坡度、坡向等因子,充分利用荒山荒坡荒地,集中连片开展适度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种植。

8、示范基地。

9、油茶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依托各级林科所、林业科技推广站和种苗站建立油茶技术推广队伍,加大对林农、造林大户和企业的技术培训和科技推广工作力度。

(2)编发实用技术资料,现场技术指导,送技术下乡,实施科技成果对接,邀请省内外油茶权威专家、实操能手。

(3)围绕苗木培育、种植、树体管理、土肥水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茶果采收、加工和副产品利用等方面,开展多层次技术培训,做到县有技术专家、乡有技术骨干、村有技术能人,培育人才队伍,为油茶产业提供人才支撑。

10、“油茶—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结合的立体循环模式。

11、油茶产业数字化平台,“三品一标”认证,网络查询体系,整合应用物联网、一物一码等技术,加快建立溯源码系统

12、产旅结合

、需要解决

1、推进传统经济林栽培模式向园艺化、集约化和设施化等现代产业化模式转变规模栽培林地垦复、栽培、施肥、除杂、嫁接、修剪、油茶果采收等作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推广机械化、园艺化、标准化经营管理技术。

(1)通过集成创新油茶种植与抚育管理技术,形成系列标准化技术规范(如园艺化栽植、测土配方精准施肥、节水灌溉、病虫无公害防控等技术规范)配套研发整地、造林、垦复、施肥、采收及采后加工机械装备

(2)实用性强的配套生产技术.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2、研发推广高效的茶籽鲜果脱壳、烘干及储藏等预处理技术和装备。油茶种植正朝大型化、规模化发展,茶籽鲜果采摘完成后,若将鲜果运抵加工场地.运输量大,生产成本高,推广高效的油茶鲜果脱壳

设备,可降低生产成本,避免油茶原料受天气的不利影响,可以从源头上确保原料的高品质。

3、研发油茶籽高效调质、低残油低温压榨、低温适度精炼技术和装备,最大程度保留油茶籽油的营养物质和功效成分及微量元素,是制备高档油茶籽油的核心。

4、油茶籽油食品安全体系建设加强油茶产品生产过程危害分析和关键点控制建设,并完成信息化平台建设。

(1)推动单元食品安全基础管理和风险防范体系建设。

(2)紧盯源头,推进安全检测设备和检测能力提升。

(3)完善食品安全应急体系建设。

5、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1)充分利用政府的油茶专项发展基金,使其能够有效的投入到油茶产业。

(2)拓宽融资渠道,必须要确立市场机制,吸引各类资金投向油茶产业,同时还要鼓励有经济能力的农户和龙头企业积极投资。

(3)建立与油茶林业生产特点相适应的金融产品。

(4)由于油茶生产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国家相关部门需要建立与油茶相适应的金融产品。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