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主张
信息艺术设计学科将成为文化、科技与商业跨界融合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秉承以人为本、人机共生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基于信息美学、交互行为和服务体验的研究,设计研究者需要从构建人与人、人与产品及服务、人与空间和环境交互的角度,为未来信息产品与服务系统开发提供更前瞻的体验场景、为城市社区与社会活动提供可持续的创新方案。同时,应对产业转型和社会变革的远景目标,设计研究者需要从未来趋势和价值取向出发,发掘未来信号并聚焦驱动因素,以思辨方法呈现未来多元场景,将未来思维融入设计思维,从而设计更合意的未来,达成“共益社会”的目标。
学术成果
1、交叉学科设计教育研究方面,本人侧重信息艺术设计知识体系与教学模式研究,建构了以“信息、媒介、交流”为核心的知识体系,发展出基于数字媒体与叙事、信息结构与交互、社会网络和体验的“信息设计”专业课程模块;建立融合设计思维与计算思维的复合型人才能力模型,探索在设计、科技与传播领域进行交叉学科教育的方法。参与规划并成功建设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数字娱乐设计”二学位、“信息艺术设计”交叉学科硕士研究生项目、科普创意与设计专业硕士项目。作为清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推动者,主持策划2014-2021年教育部中美青年创客大赛,规划并参与清华大学技术(人工智能)创新创业辅修专业项目建设,主持艺术与科技创新基地支持双创教育。本人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已取得了诸多创新性的教学成果,获得教育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北京市、清华大学的教学成果奖项。
2、交互和服务设计研究方面,本人在国内外的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九十余篇。侧重在设计与科技创新方法与设计工具研究,重点探究数字产品与服务系统的交互体验与人机共生模式,并将未来学和服务设计的方法应用于智慧城市与社会创新等领域,探索面向智慧生活、医疗健康、公共服务、老龄社区的情境构建与原型呈现方法。在科研和实践方面、承担完成教育部、中国科协、国家艺术基金、科技部、清华大学以及诸多国际机构和海外企业合作课题项目,促进学术研究成果的社会转化。结合专业研究创作的交互艺术作品曾参加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北京国际设计周智慧城市展、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林茨电子艺术节等。积极服务与国际学术团体,担任ACM SIGHCI 2014和2017、2018设计分委员会的副主席,HCI International 跨文化设计分会2012至2020组委会委员。
信息艺术设计学科将成为文化、科技与商业跨界融合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秉承以人为本、人机共生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基于信息美学、交互行为和服务体验的研究,设计研究者需要从构建人与人、人与产品及服务、人与空间和环境交互的角度,为未来信息产品与服务系统开发提供更前瞻的体验场景、为城市社区与社会活动提供可持续的创新方案。同时,应对产业转型和社会变革的远景目标,设计研究者需要从未来趋势和价值取向出发,发掘未来信号并聚焦驱动因素,以思辨方法呈现未来多元场景,将未来思维融入设计思维,从而设计更合意的未来,达成“共益社会”的目标。
学术成果
1、交叉学科设计教育研究方面,本人侧重信息艺术设计知识体系与教学模式研究,建构了以“信息、媒介、交流”为核心的知识体系,发展出基于数字媒体与叙事、信息结构与交互、社会网络和体验的“信息设计”专业课程模块;建立融合设计思维与计算思维的复合型人才能力模型,探索在设计、科技与传播领域进行交叉学科教育的方法。参与规划并成功建设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数字娱乐设计”二学位、“信息艺术设计”交叉学科硕士研究生项目、科普创意与设计专业硕士项目。作为清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推动者,主持策划2014-2021年教育部中美青年创客大赛,规划并参与清华大学技术(人工智能)创新创业辅修专业项目建设,主持艺术与科技创新基地支持双创教育。本人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已取得了诸多创新性的教学成果,获得教育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北京市、清华大学的教学成果奖项。
2、交互和服务设计研究方面,本人在国内外的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九十余篇。侧重在设计与科技创新方法与设计工具研究,重点探究数字产品与服务系统的交互体验与人机共生模式,并将未来学和服务设计的方法应用于智慧城市与社会创新等领域,探索面向智慧生活、医疗健康、公共服务、老龄社区的情境构建与原型呈现方法。在科研和实践方面、承担完成教育部、中国科协、国家艺术基金、科技部、清华大学以及诸多国际机构和海外企业合作课题项目,促进学术研究成果的社会转化。结合专业研究创作的交互艺术作品曾参加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北京国际设计周智慧城市展、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林茨电子艺术节等。积极服务与国际学术团体,担任ACM SIGHCI 2014和2017、2018设计分委员会的副主席,HCI International 跨文化设计分会2012至2020组委会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