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人民日报看河北|河北村里有“数”

作者:本站编辑      2025-11-04 07:55:44     0
人民日报看河北|河北村里有“数”

人民日报看河北|河北村里有“数”

人民日报看河北|河北村里有“数”

人民日报看河北|河北村里有“数”

人民日报看河北|河北村里有“数”

稿件刊发于《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10月27日第08版)河北加速推进数字红利向乡村释放——村里有“数”,心里有数(“融”观中国)——“数字乡村新图景”系列报道⑦10月15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秀林镇北横口网络直播基地,工作人员进行农副产品直播推广销售。梁子栋摄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高标准农田盐碱地综合治理利用示范区内,工作人员通过大屏幕观测水稻生长情况。刘江涛摄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农村大数据平台指挥调度中心。受访者供图“家人们看过来!”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北横口村的网络直播基地,主播马国华正对着手机镜头热情吆喝,“咱北横口的石磨杂粮、手工粉条,您尝一次,就知道啥叫太行深山的好味道!”屏幕下方,提示音此起彼伏,刚上架的500斤杂粮瞬间被抢购过半。几年前,北横口村通过村企合作,整合村内资源,搭建直播带货矩阵,统一设计包装、制定质量标准。如今,“横口农产”已成为响当当的特色品牌。除了农产品电商,还有智慧农业、乡村治理、数字医疗……近年来,河北作为农业大省,积极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探索农业农村领域数字化转型。这些工作都取得了哪些进展?记者进行了采访。新农人“足不出户”种水稻耙子、犁、铁锹……在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古河乡数字循环农业智慧园的水稻田边,这些人工种植使用的农具被“束之高阁”。“现在种稻子可用不着这些了,农具、农机都是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用电脑、手机就可以操作。”这片水稻的管理员之一段严严说。段严严大学学的是电子信息工程,毕业后选择了农业赛道,成为智慧大田指挥室里的一名“工程师”,与其他四位年轻人一起,在乐亭县管理着8000多亩农田。眼前,金黄色的稻浪层层叠叠,一派丰收景象。很多人难以想象,这里原来是一片盐碱地。20世纪60年代,每亩产出水稻仅有200公斤。乐亭县地处渤海湾沿岸,大量耕地资源属于盐碱地,土壤盐分高、肥力低、透气性差,导致作物产量低、品种单一,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要提高作物产量、质量,提升土地价值,就必须直面并解决盐碱地问题。近年来,乐亭已通过灌溉水源置换、生物改良等手段对盐碱地进行治理。然而,土壤修复是个系统性、长周期的过程,必须持续良性耕作,才能巩固土壤生态。如何持续性精准化管理?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抓手。2022年起,乐亭县搭建农业农村大数据智能化平台,在稻田中布设温湿度、土壤水分、水位等多种传感器,借助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