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从离开美元基金,一头扎进消费品牌的创业后,我就知道,自己可能再也回不去那个隔着数据屏幕和PPT去评判世界的状态了——哪怕现在每天面对的是捉襟见肘的现金流、挑剔的真实用户和琐碎的供应链细节。
在做投资的时候,我的工作是判断。用一个个模型去测算市场天花板,用一份详尽的DD(尽职调查)去解构竞争对手,用一个两千美金的专家电话去验证某个渠道的ROI。我们总是优雅地问:“你的护城河在哪里?你的模式如何 scale?”
在做产品经理的时候,我的工作是规划和推演。画原型、写文档、排期、A/B测试,我们通过数据看用户,通过需求池看世界,一切的反馈都封装在清晰的数据指标里。
然而,当我开始亲手做一个消费品牌,角色瞬间切换。我不再是那个问“护城河在哪”的人,而是那个在深夜一铲子一铲子挖护城河的人。曾经,一个电话能解决的认知盲区,现在需要我亲自跑遍工厂、站满一个月柜台才能摸到门道;曾经,一份行研报告就能定义的“目标用户”,现在会活生生地站在我面前,指着产品包装说“我不喜欢”。
我发现自己过往的路径依赖在真实世界里近乎失效。画再漂亮的商业模式PPT,也无法让线下渠道商多给你一个货架位。
我恍然大悟。过去在美元基金和互联网,我们拥有的是一个“资源富足”的幻觉——有钱、有数据、有平台、有中介。但那过程中,我错失的是在荒野中徒手生火的能力,和面对一个看似无解难题时,那种必须从无到有、凭空创造的心性磨练。
我的团队里有一些从未经历过“大厂”或“金融”的伙伴。他们起点普通,但正因如此,他们更懂得如何在盐碱地里找食吃,如何用一块钱掰成三瓣花,并为此感到骄傲。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自己性格里曾经被优越环境所遮蔽的缺陷:对资源的依赖、对不确定性的恐惧,以及那份不接地气的傲慢。
创业做消费品牌,无疑让我暴露了所有这些短板。但市场的反馈像一把冷酷的锉刀,正在一点点地、真实地打磨着我。
也许我最终也无法成为一个多么成功的创业者,但我终于见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一个不再通过数据和报告来理解,而是通过亲手触摸产品、亲耳聆听用户、亲自消化库存来感知的,粗糙而鲜活的世界。
我再也不想回去,做一个优雅的“评判者”了
#大厂 #消费品牌 #投资人 #产品经理 #职场转型 #一级市场 #创业
在做投资的时候,我的工作是判断。用一个个模型去测算市场天花板,用一份详尽的DD(尽职调查)去解构竞争对手,用一个两千美金的专家电话去验证某个渠道的ROI。我们总是优雅地问:“你的护城河在哪里?你的模式如何 scale?”
在做产品经理的时候,我的工作是规划和推演。画原型、写文档、排期、A/B测试,我们通过数据看用户,通过需求池看世界,一切的反馈都封装在清晰的数据指标里。
然而,当我开始亲手做一个消费品牌,角色瞬间切换。我不再是那个问“护城河在哪”的人,而是那个在深夜一铲子一铲子挖护城河的人。曾经,一个电话能解决的认知盲区,现在需要我亲自跑遍工厂、站满一个月柜台才能摸到门道;曾经,一份行研报告就能定义的“目标用户”,现在会活生生地站在我面前,指着产品包装说“我不喜欢”。
我发现自己过往的路径依赖在真实世界里近乎失效。画再漂亮的商业模式PPT,也无法让线下渠道商多给你一个货架位。
我恍然大悟。过去在美元基金和互联网,我们拥有的是一个“资源富足”的幻觉——有钱、有数据、有平台、有中介。但那过程中,我错失的是在荒野中徒手生火的能力,和面对一个看似无解难题时,那种必须从无到有、凭空创造的心性磨练。
我的团队里有一些从未经历过“大厂”或“金融”的伙伴。他们起点普通,但正因如此,他们更懂得如何在盐碱地里找食吃,如何用一块钱掰成三瓣花,并为此感到骄傲。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自己性格里曾经被优越环境所遮蔽的缺陷:对资源的依赖、对不确定性的恐惧,以及那份不接地气的傲慢。
创业做消费品牌,无疑让我暴露了所有这些短板。但市场的反馈像一把冷酷的锉刀,正在一点点地、真实地打磨着我。
也许我最终也无法成为一个多么成功的创业者,但我终于见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一个不再通过数据和报告来理解,而是通过亲手触摸产品、亲耳聆听用户、亲自消化库存来感知的,粗糙而鲜活的世界。
我再也不想回去,做一个优雅的“评判者”了
#大厂 #消费品牌 #投资人 #产品经理 #职场转型 #一级市场 #创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