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小红书评论区,看到有人在讨论:为啥我在不同酒吧喝到的酒,明明味道一样,名字却完全不一样?这事儿我也早就注意到了。有些社交氛围感很强的酒吧,菜单上的酒款名一个比一个梦幻,什么午后落日,粉红回忆,醉后不归……你要是没喝过,真以为是他们自己调的创意鸡尾酒。结果一打听,才发现是别人家酒厂的酒,换了个名字在卖。这种行为现在越来越普遍了,甚至成了不少酒吧的标配操作。\n改名字,真的更容易卖酒吗?\n其实你要站在酒吧老板的角度想,也不是完全没道理。客人来喝酒,尤其是第一次接触精酿的消费者,大多数人不会看风格、不会看IBU,也不太关心是谁酿的。他们看的是名字、故事、情绪。你菜单上写个双倍干投浑浊IPA,可能没人点。但要是换成午夜星尘,点单率立马上来了。这就跟开奶茶店一样,红茶拿铁不如椰云脏脏茶好卖。所以很多酒吧干脆就给精酿起个新名字,既有噱头,又能建立自己的品牌记忆。\n那酒厂愿意吗?消费者知情吗?\n这事的核心问题在于:你换名字,别人知道吗?你告诉他们了吗?有的酒吧还算讲规矩,会在菜单下面小字写上原酒款来自XX酒厂,也有店员会主动介绍,但更多的酒吧,根本不写原名,也不说出自哪家酒厂。对酒厂来说,这就像自己精心做了一道菜,结果别人拿去贴了个新名字,说是我家的招牌。从品牌建设的角度来看,这其实是一种隐性剽窃,酒厂的努力看不见,消费者也不知道自己喝的是谁酿的。\n一瓶酒两个名字,行业的边界在哪?\n说到底,这事不是不能做,而是有没有个度的问题。如果酒吧能明确标注原名、尊重酒厂署名,那我觉得这是合理的二次创意。但如果什么都不说,换了名字就当自己的在卖,甚至还拿来做营销,那说实话,有点过了。精酿圈这些年一直在讲尊重原创,尊重风味表达,那是不是也该对酒的名字、酒厂的努力,保有最起码的尊重?\n写在最后\n很多人说精酿卖的是故事感,社交感,个性,但这些不能脱离酒本身。不是所有的风味都该被包装成情绪,也不是所有的情绪都能当作营销手段。一瓶酒的名字,不只是几个字,更代表了酒厂对它的定位和表达。当所有酒都变成粉红的,惆怅的,浪漫的,我们到底是在喝精酿,还是在喝一个酒吧为了流量拼出来的人设?与其换名字讨好市场,不如把真正的风味讲清楚,让消费者在了解中建立信任。那才是精酿真正该走的路。#Tz的微醺日记 #精酿啤酒 #精酿 #本土精酿探索计划 #酒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