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我为什么离开公益行业,兼谈公益行业中的职业发展

作者:本站编辑      2023-02-06 18:23:24     50

导语

疫情结束了,我们迎来了崭新的2023年。但是,在这期待冰雪消融,春暖花开的这段时间,我们得知,又有一些朋友离开了公益行业。缘聚缘散,我们本不该对此感到悲伤,但总还是有些遗憾荡漾心头。

他们为什么要离开公益行业?或者是行业让他们不满和给过他们伤害,或者是他们有了新的追求和人生方向,或者是他们对公益理解得还不够……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不能也没有权利评论其是非。但他们的离开,总是能让我们做些反思,促使我们如何更加努力,才能让这个行业变得更好。

不管他们去往哪里,我们唯有抱以祝福。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NGO传播。

作者:骑士的蒙太奇(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92101490/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机构立场。

这篇文章原本应该两个月之前写完,当时热血还在,对这件事的思考也会更乐观与激情。现在已经决意离开这个行业,新工作也基本确定,再回头写时,下手少了很多情感,也自觉无趣。但总要留下些什么,不论是对自己的记录,还是对他人的帮助。

毕业之后在业内有名的G做项目官员,因为自身综合素质比较好,机构也处于创业期,整个机构里除了财务的工作基本都做过,这个过程帮我理解了一个公益机构的运作逻辑。也得益于机构找准了社会问题和利益相关方需求,吸引了众多志同道合的人,工作过程中接触的可以说是整个行业最精英的一群人。

三年之后,我在一家可以站在行业视角,从上到下观察公益组织的 L 机构工作了两年,认识了更多的公益组织,有谋求转型的大型官办机构,有在县城热热闹闹的「好人团伙」,看到了不同阶段、领域机构遇到的困难,也知道了更多让我不能接受的事情。 

根据新南社会发展中心刘韬的看法,中国的公益行业经过了三种主流叙事的转移,参与式发展-公民社会-公益市场化。巧合的是,在我的工作经历当中,正好赶上了公民社会的末期和公益市场化的萌芽,加上机构的资方之一正是参与式发展的老前辈何进博士,所以在短短三年里,我有幸接触了三种主流叙事。 

这三种叙事无所谓对错,每个阶段都是历史进程与各阶段旗手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很明显,充分接收社会资本与政府资本的「公益市场化」,将自身素质薄弱、核心价值观模糊的公益组织推入滚滚洪流,流向歧途。就像被资本催化的共享单车一样,热热闹闹却又不堪一击。 

公益市场化是完全不可取的吗?当然不是,腾讯公益、蚂蚁金服公益这样的大平台确实解决了很多机构开源的问题,但流量的逻辑,始终不能让公益组织在解决社会问题的道路上,回归到「人」本身,回归到「动员社会」本身,回归到「社会问题」本身。 

规模化是不可取的吗?当然不是,甚至国内也有所谓「标杆案例」。但,无论好公益平台如何努力培养机构的规模化能力,始终无法解决机构管理水平低的问题。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哪个管理混乱的企业可以成功的快速扩张,凭什么有自信公益组织可以跳出这管理规律。

必须承认,我对公益行业的要求更高,对结果有要求,对过程有要求。这种高要求,对比行业羸弱的自身素质,变成了苛责。但我无法让自己接受对受助对象的不尊重,对捐赠人的不尊重,对社会问题解决规律的不尊重,对一线经验的不尊重,对员工的不尊重,以及从业者对自己的不尊重。如果能接受,为什么不去商业市场里多赚点钱呢?这光环没有那么重要。

作为个体,我无法阻挡这股洪流,同时,5年前的行业评论文章今天拿出来看依然不过时,我也无法让我自己和伴侣有耐心等待公益行业自身的正本清源与成长。于是我选择了离开。 

这个决定经过了三个月的痛苦思考,因为一旦我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就意味着我放弃了5年的工作经验,从零开始。我希望把我的思考记录下来,给更多人借鉴。 

我在2016年临近离开G的时候,给我的实习生写了一封邮件,她当时犹豫是否要在公益行业工作,我主动提供了些建议。现在看来,我在当时对公益行业的判断基本是正确的,之后的经历帮我给判断提供佐证。 

当动了离开的念头,本着「转行不转职,转职不转行」的原则,我还是希望能在公益行业的某个领域继续深耕。因为我知道,以我的能力,有十足的把握可以成为公益行业的专家。但和四位我比较认可的伙伴沟通之后,大家都表示现阶段的我,没有太好的选择。 

项目官员方向 

在发展简报上,招聘岗位最多的是项目管理岗,项目助理/专员-项目经理-项目主管-项目总监…包含两个方向的技能,项目管理和项目设计。

做公益行业的项目,需要全身心投入,倾注情感。这似乎是废话,商业中做项目同样需要投入,但动不动情感,完全取决于个人,会影响但是不会决定项目的好坏。其中区别是,商业中好的项目是有标准的,不论是结果标准(比如盈利),还是同行标准,总归有个标准。 

但公益行业不一样,比如环保项目的公认标准是什么?某一物种的保护成果?动员公众数量?传播到达量?政策改变?没有,且也不可能有标准。更不用说做「人」的工作,从业者一直反感追逐指标。在标准不明确的时候,保证项目质量的就是执行者的情感投入。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情怀」或者「道德标准」。

在 L 接触了大量的公益机构,从头部机构到县域机构,已经很久没有听说过会让我激动的项目—— 

小而美的项目解决不了机构生存问题,找不到资金和团队;规模化的项目低估了扩大规模带来的运营风向与团队风险,风雨飘摇。几乎所有的项目都围绕着自己的评价体系在自说自话。 

好的项目当然还是有的,但总是各有各的问题。现阶段我最认可的是带有科研机构背景的项目,比如REAP和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项目。但其中会不会有像一般NGO一样会面对的执行问题呢?不可知。 

什么是公益组织项目设计的专业性?发现和定义社会问题的能力、熟稔变革理论……这些能力越来越不被公益组织所重视。不知道公益从业者是否注意到,商业公司中谈「赋能」越来越多,而在公益组织中,谈「产品」、「用户体验」、「可复制」的却越来越多。每次有机会,哪怕是面试时,我都要解释这个词实际来自于参与式发展——公益组织项目中最核心、最专业、最有价值的部分正在被我们自己丢掉。

而专业的项目设计能力,在行业缺少如何进博士这样陪伴式的前辈之后,有多少人掌握?如果掌握的人太少,形成不了共识和评价机制,这种能力就成为了屠龙之术。更重要的,公益组织的项目设计技能,如何迁移到其他领域呢?我觉得有前景,但没想清。

什么是公益组织项目管理的专业性?PMP证书是衡量项目管理能力的一个指标,但如今并没有多少机构在招聘项目官员时具备PMP证书优先。行业内少数和PMP有关的项目管理培训,讲师大多来自香港。如果对项目管理的标准不统一,公益行业的项目管理也就不存在进步的空间。 

资助方向 

国内6000+基金会中,只有不到50家是资助型基金会。资助是一件极其有价值的工作,很多机构都是从零开始,在基金会的资助和陪伴下成长起来的。但这几年,老牌优秀资助型基金会的风向令人忧虑。 

基金会的资助越来越保守。在基金会资助的名录上,看来看去都是熟悉的面孔。这种保守的代价是,过去几年草根机构在基金会资助下成长起来的路径,变得不可复制。没有新鲜血液,行业就变成了一潭死水。 

基金会的资助专业性开始变低。最有力的证明,就是运作明显非常不专业,模式非常不靠谱的「黑土麦田」,居然能连续获得扶贫基金会、爱佑基金会、三一基金会、博世中国等一众行业公认的优秀资助基金会的资助。是丢失了资助的专业性,还是为了追赶精准扶贫的风口?不得而知。 

还有没有依然培育一线,依然保持专业的资助型基金会呢?有,但被《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法》挡住了。

筹资方向

筹资方向对我来说最有可能性,虽然实践经验少,但好在之前的工作中,非常重视收集每个机构的一线经验,并且深究内部的逻辑。现在让我去任意一家机构做筹款,我都可以胜任。

筹款岗位笼统可以分为大客户筹款、企业筹款、公众筹款。大客户筹款和企业筹款,都需要相当的经历经验,甚至自带资源,或者直接由基金会负责人来谈。而公众筹款,听起来是个需要运营能力的岗位,但在国内的公众筹款,还是以平台筹款为主,并不像国外一样要仔细维护捐赠人。而平台筹款的核心还是如何打动平台,让平台推广自己的项目——这好像又变成了企业筹款。

月捐是公众筹款领域里一个不错的方向。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发现,过往的筹款方式效果越来越差,一方面是经济下行,向企业和大客户筹款压力变大,一方面是捐赠人接收了太多套路,平台筹款效果下滑,于是很多机构开始考虑月捐。但国内操作过月捐的人做非常少,如果能在这个领域深耕,会在行业内很有发展。

传播方向

大多数公益组织中的传播官员,在组织内部肯定无法得到专业上的培养与成长,行业内对如何做公益传播也一筹莫展。想尝试些创新方法,要么没钱,要么没精力,最后变成了事务型、辅助型岗位。偶尔被拉去做个活动,做个社群… 

在大型的机构,传播官员的施展空间更多,但这类机构的传播官员不会从行业内成长起来,一般是外聘(有大量在商业公司中遇到职场困境的人才愿意转型进入公益行业)。而外聘的传播官员,是否能适应行业内的话语体系,就我观察的情况,不乐观。 

水平问题是一方面,因为进到公益传播领域,需要重新梳理一套方法论,而商业公司的高级传播岗位,有时候是高级执行,不具备重新梳理一套方法论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公益组织期待过高,把外部专业人员视为灵丹妙药,忽视了内部知识传递和培养,甚至在面对行外人的详细追问时,发现自身也无法讲清楚何为公益。最后一拍两散,甚至交恶。 

行业第三方

行业中开始有越来越多的第三方专业机构,有做筹款的,做法务的,做IT的……我曾经和一位前同事争论很久「公益」到底是不是个行业,很重要的论点之一,就是「行业」是有上下游产业的。这些在3-5年里慢慢成长起来的第三方机构慢慢构建起了这个行业,未来一定会有发展。

行业第三方遇到的是甲乙两方不专业的问题。甲方的专业体现在「清楚自身需求」和「对内对外沟通」,乙方的专业体现在「能帮甲方清晰需求」和「稳定输出」。

甲方不专业。我本以为公益组织作为基金会的长期「乙方」,会对乙方的角色有更深的理解。但听闻的消息是,公益组织有时是很恶劣的甲方。有一年腾讯公益在99公益日,位一些合作良好的公益组织对接4A资源,希望4A可以为公益组织的传播提供支持,结果很多因为沟通问题流产。

乙方不专业,来源于甲方客观上无法承担溢价,导致乙方无法找到好的人才,流动性大,有时候比甲方还像公益组织。当然,也存在很多乙方高估自己能力,欺负公益组织不懂的情况。

甲乙方肯定互看对方不顺眼,这是客观规律无法改变。要不然「姜茶茶」也不能拿广告行业的甲乙方互不顺眼的梗,写了好几年的公众号。但这种状态下,个体要不要加入其中,就见仁见智了。

企业CSR

听闻了不少进入企业CSR领域,并拿到相当高年薪的案例,是一个很好的方向。但冷静下来想,这个岗位并不是优选。 

我不太懂何谓专业的企业CSR,相信是自有一套体系的,但从企业的角度我这样理解—— 

第一,在企业内部的岗位序列里,企业CSR大概在「专业」序列中,和人力资源、法务等岗位类似。专业序列在企业中的晋升天花板属于中等,远低于技术、市场、管理岗位序列,高于辅助、操作岗位序列。 

但即使在大型的公司,企业CSR的序列上限也不可能像同为专业序列的人力资源一样高,HR有HRBP、HRD,最高能到COO,CSR断然到不了这个程度。同时内部转岗又很困难,几个岗位序列里面都没有企业CSR的位置,因为不接触企业业务,又缺少专业技能。 

第二,从岗位安全性角度考虑,同为「专业」序列岗位中上升空间很小的法务部门,也会给业务带来重大影响,甚至影响并购等特别重大业务。但企业CSR是几乎可以不接触业务的。在企业中,离核心业务越远的岗位,岗位安全性就越低——可以业务外包(如传播、品牌、法务),可以在经济下行压力下被裁掉(如CSR)。 

如果选择公益行业,最后还有一个问题要去思考——

如果离开北上广深蓉,哪里可以让公益从业者有一个在当地体面的生活? 

爱之深,责之切。我在5年前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就预测这个行业一定会有很好的发展。她是一片蓝海,放眼望去,每一片大陆都等着人们涉足,有太多可以去追逐,去探索,去开创的。过程中,从社会问题抚摸整个社会的机理,足够满足人一生的挑战感和价值感。 

但就像某位互联网大佬回忆创业时说的,「我们当时都知道未来5年10年这个行业一定会发展,但却不知道明天要做什么」。站在这个时间节点,我选择了一条有挑战性也更清晰的路。 

祝各位武运昌隆。

-END-

你的好友善达君拍了拍你,

来个分享、点赞、在看三连吧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