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全国白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式启动《白酒质量要求第8部分:兼香型白酒》的国家标准预研。\n \n兼香型白酒,曾长期游走于“浓、酱、清”三大香型之外,如今正以更自信、更体系化的姿态,走向行业前台,争夺属于“第四香型”的文化高地。\n \n白酒的世界,本就不止三香。如今,一场关于兼香型的“文化复兴”,正悄然展开。\n \n兼香型白酒的诞生,是时代需求、工艺积累与消费认知多重作用下的结果。\n \n20世纪70年代,我国白酒行业已初步建立以浓、清、酱为主的香型分类体系,各地名优酒厂逐渐确立风格标准,进入技术与品质竞赛阶段。\n \n但随着消费水平提升,消费者对白酒口味的要求也变得更加挑剔。\n \n一瓶好酒,不光要香,还要香得有层次、有变化;不仅要入口顺,还要回味悠长、饮后舒适。那么,有没有可能把不同香型的优点融合起来,酿出一种既有品质深度、又易入口的新风味?\n \n在此背景下,部分酒厂开始尝试“兼香”的可能性。\n \n这一阶段,白云边所形成的兼香风格尚未被命名为一种独立香型,而更多是作为内部试验成果用于产品开发。\n \n而后来兼香型白酒的迅速起势,被业内称为继“浓香型现象”之后,我国白酒行业出现的又一发展高峰——兼香型现象。\n \n对消费者来说,兼香型的出现恰好满足了当时饮酒习惯的变化。从更大的角度来看,兼香的出现,体现了白酒行业从“以厂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转变。\n \n在香型定义被反复提起、香型创新被频频实践的今天,一个新的命题正在浮出水面:白酒是否迎来了一个值得“大胆突破”的时代?\n \n在与全国白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全国酿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宋全厚对话时,「#好酒地理局」得到了肯定回答。他认为,我国白酒香型的创新不是一场无序的冒险,而是建立在地域风土、历史工艺与消费趋势共振下的自然演化。正是这种“敢于打破又尊重规律”的行业共识,推动白酒走入一个风味重塑的全新阶段。\n \n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香型几乎成为白酒的“身份标签”,一个产区、一个企业、一款酒,往往对应着一个相对稳定的香型归属。但今天,越来越多企业开始主动模糊这种边界,尝试将不同香型的风味特征在同一酒体中融合,形成兼具层次与个性的表达。\n \n“这不是对传统的否定,相反,这正是对白酒工艺系统性理解更深后的主动探索。”宋全厚表示。\n \n#好酒地理局 #白酒 #兼香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