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2022年会于近日在京举行。本次年会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为主题,广泛邀请政府与监管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及业界领袖展开高水平的思想交流,分享真知灼见,展望前沿趋势,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并做好开局之年经济金融相关工作建言献策。中国农业银行私人银行部总裁黄潞出席年会并在“共同富裕愿景下的财富管理发展新趋势”高峰论坛上发言。
黄潞认为,在共同富裕愿景下,财富管理发展更要强调“以人为本”,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实现这一目标,黄潞认为行业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发力:第一,要真正提升财富管理的包容性。财富管理是一个门槛较高的服务,其背后蕴含着金融机构对成本效益等因素的考量;第二,要切实提升财富管理的专业性。特别是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如何为客户提供正向财产性收入,要求财富管理机构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第三,要始终重视财富管理的稳健性。财富管理业务风险存在于产品服务研发、投资交易、产品运营等各环节,需要金融机构忠实地为投资者负责,这是财富管理服务共同富裕发展目标的基本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财富管理业务同时连接着居民资金端和经济融资端,发挥着资金融通、资源配置的关键作用。实现财富管理业务的高质量发展,对于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在共同富裕愿景下,财富管理发展更要强调“以人为本”,通过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给客户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以银行为代表的财富管理机构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发力。
一、要真正提升财富管理的包容性
从近年来国外财富管理机构的发展情况看,我的一个直观感受是财富管理服务的门槛在提升。一方面,一些老牌机构大幅提升了人工投资顾问的服务门槛;另一方面,近年来许多独立智能投顾机构由于发展瓶颈等原因被频繁收购,消费者选择反而进一步减少。整体看,财富管理在海外是一个门槛较高的服务,远非大部分人所能享受,其背后蕴含着金融机构重点对成本效益等因素的考量。而在我国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过程中,绝不能照搬照抄,必须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特别是在共同富裕愿景下,更要坚持财富管理服务的包容性,进一步提升财富管理服务的覆盖度。
包容性首先要惠及更广大人民。从需求端看,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我国经济保持稳中向好的基本趋势。十八大以来,社会财富不断增加,且随着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重大战略深入推进,中等收入群体将持续扩大,居民财富管理需求与日俱增,金融资产占居民财富的比重和规模正快速增长,我国财富管理市场空间巨大。但从供给端看,金融机构在财富管理观念培育、财富管理产品供给、专业规划服务推广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可做,这也是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的发力方向。
首先,要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财富管理服务理念,通过长期、专业的客户陪伴和实实在在的业绩回报,引导居民、企业等各类投资者树立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理性投资等理念,切实增强城乡居民的资产配置、保险保障、养老规划意识。其次,要做好优质财富管理产品供给,加快研发面向广大客户的普惠型财富管理产品,例如农行近年来推出的多款优质理财和养老金融产品都设置为“1元起购”,就是为了最大程度降低财富管理产品的门槛,让高质量财富管理服务走进“千家万户”。最后,要提升专业财富规划服务的覆盖面,我认为要应用“科技+人工”的双重手段。传统的财富管理机构之所以门槛较高,更倾向于为高净值客户服务,是因为客观上为高净值客户提供服务创造的利润率更高;但是随着数字技术深入应用,大数据、移动终端、人工智能等手段将有效降低为大众客户提供资产配置和财富规划服务的人均成本,同时“人机结合”的服务模式将在保持服务温度的同时极大提升服务效率,从而为更多客户提供与高净值客户类似的专业财富管理服务。例如农行推出的保险规划服务通过对客户进行精准画像,可自动生成每个客户专属的保险规划服务方案,支持客户经理/财富顾问当面递交给客户或由掌银直接推送给客户,实现了保险规划服务的大范围推广,也荣获2021年中国金融科技创新大赛“技术创新应用金奖”。
包容性意味着服务更加全方位。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金融机构更要充分结合客户需求,以客户为中心,提供一体化的金融与非金融规划服务,做好全生命周期的客户陪伴。一方面,对于中低收入人群,要拓宽财富管理服务边界。不仅仅包含理财、基金、保险等投资类产品,也要包括资产配置服务、财务规划方案、保险规划服务等咨询建议,以及小微企业融资、个人信贷、信用卡等融资类业务,通过拓宽服务边界、提升客户资金融通效率,财富管理服务将更好助力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加,帮助客户提升财富规模,陪伴客户财富增长,满足其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对于高净值客户,要大力发展公益金融服务。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就包含着浓厚的公益传统,譬如“急公好义”,譬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毫不夸张地说,公益是深植于人内心的崇高精神追求,当前越来越多的高净值人士认识到了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重要性,可以说,公益金融已成为高净值客户财富管理中的重要一部分,对于满足个人公益愿望、传承家族精神文明、协助自身企业实现社会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大力发展公益金融,不仅仅是发挥财富管理在三次分配上对共同富裕的助力作用,也是做好先富群体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双传承的重要体现。
二、要切实提升财富管理的专业性
特别是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包含银行理财等各类财富管理类产品真正迈入了“真”净值时代,只要客户持有的不是纯存款配置,任何资产配置组合的净值均可能出现波动。如何为客户提供正向财产性收入,提高资产配置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水平,要求财富管理机构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
我认为财富管理机构的专业性未来主要将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立足长远的投研能力。财富管理的核心是资产配置,资产配置服务的基础是高水平投研能力,投研决定是方向性问题,也是帮助客户实现投资目标的关键。目前农行组建了涵盖集团优秀人才的专业投研团队,未来我们将继续立足国家战略,培育核心投研能力和专业洞见,结合对宏观经济、行业市场的准确认知研判,为客户把握市场机遇、进行投资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二是以客为尊的专业队伍。即使在数字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仍然是财富管理服务最有效的沟通模式,特别是对于客户较为个性化、复杂化的财富管理需求,只有打造一支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在深入理解客户需求、市场投资机遇和产品特点的基础上,为客户构建专业化、定制化的资产配置组合,才能做好客户需求的深度对接和银行产品服务的妥善交付。三是以客户为中心的开放平台。当前,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要求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结合自身需求,由专业机构提供建议,从全市场各类机构投资产品中构建个性化的资产配置组合,这就要求财富管理机构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独立性,由内部视角转换到客户视角,从卖方思维转变到买方经纪人思维,在提升自身产品研发和投研能力的基础上,搭建开放式产品平台,为客户提供更多选择,而平台的资源整合、产品议价、策略遴选、投顾评价等专业能力,将成为核心竞争优势。
三、要始终重视财富管理的稳健性
财富管理业务风险存在于产品服务研发、投资交易、产品运营、服务营销等各环节,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稍有一个环节不慎就可能造成客户财产损失。对于财富管理而言,客户将自己的毕生积蓄交给财富管理机构打理,这是极大的信任,更需要金融机构忠实地为投资者负责,使老百姓的财富保值增值,而不是让客户承担高风险的投资,这是财富管理服务共同富裕发展的基本要求。
特别是对商业银行来说,稳健与信用是商业银行资本积聚的基石,是客户在众多财富管理机构中选择商业银行的关键因素,也是商业银行经营的生命线,财富管理发展中“稳就是好,稳就是优”的原则更为突出。一是要高度关注市场风险。坚持审慎稳健的投决体系,在风控端努力熨平市场波动,看好客户的“钱袋子”,尽最大努力保护客户资金安全,增强客户的安全感、幸福感。二是要坚持与时间为友。保持对市场敬畏,做到脚踏实地、稳扎稳打,为客户提供细水长流的投资回报。三是要践行分散配置。加强客户引导,采取多元资产配置策略和科学的组合管理方法,避免客户资金过度集中于单只产品,做好资金配置分散,将市场波动和不确定性降下来。
截至目前,农业银行公益信托已涵盖乡村振兴、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生态保护等多个领域,90%的资金用以支持乡村振兴事业及农业产业发展。特别是2022年落地了袁隆平慈善信托,由袁隆平院士夫人邓则女士作为初始委托人,支持社会资金追加,由农业银行作为财务顾问行和托管行。该信托主要用于奖励现代农业科技及生产发展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体,将袁老一心为民、甘于奉献的崇高风尚,通过“公益+金融”的创新方式进行有效传承。
下阶段,农行私行部将进一步充分发挥集团综合化经营优势,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专业服务,也努力为我国公益慈善事业作出新的探索和贡献。
*以上为作者2022年12月25日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2022年会“共同富裕愿景下的财富管理发展新趋势”高峰论坛上所做的演讲全文。

长按图片关注CWM50公众号
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于 2012 年成立,是一个非官方、非营利性质的学术智库组织。论坛致力于为关心中国财富管理行业发展的专业人士提供一个高端交流平台,推动理论、思想、创新和经验交流,为相关决策与研究机构提供理论与实务经验参考,进而为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思想动力,最终对中国金融体系的优化产生积极影响。
www.cwm50.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