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注定没多少人关注的帖子,趁着五一放假构思良久,忍不住还是想写出来,不足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指教。\n \n我们如果要讨论葡萄酒文化,首先就需要讨论的话题就是“你认可不认可葡萄酒是有生命的液体?”如果不认可,那么葡萄酒是也只能是酒精性饮料和任何的白酒 清酒 啤酒等等没啥区别,就是图个乐,刚好心之所动开了而已。\n如果认可葡萄酒中的生命,那么或许我们能从中国传统的文化认知中Get到消费者对葡萄酒的通常评价了。\n这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的最多的对葡萄酒的评价是好喝还是不好喝或者是还可以, 这有时会被定义为这是不懂酒的标志,如果在场甚有人好为人师的毛病犯了,说不准还可以按照标准的品鉴套路来个品鉴课。事实上这只是一场简单的中西方文化的碰撞。\n \n西方注重因果律比如WSET中的SAT品鉴体系把葡萄酒划分出了四六九等,如同A+B=C的数学公式,理性而冰冷;\n中方更注重关联性,既然葡萄酒是有生命的液体,生命又为人类和自然共有,当我们与酒液接触时,我们就有了生命之间的交互,也就有了感观。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中说中国人过着诗意的生活,哪怕是一老农看到春荣秋实的四季变换就会有所动容,只是他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而已,同样当一支葡萄酒开启后,香气从舒缓到展开再到绽放后进而凋零收缩时,这事实上已经展示出生命成长的过程,它暗合生命的秩序。我们会在这一过程中探究生命的长度以及生命的厚度,进而得出一个生命的密度:好还是不好!这不就是消费者常说的结论?\n当遇到红魔鬼这种工业化葡萄酒时(因标准而抹杀了风土的个性)也会说好,但具体到它好在哪里时,它的问题就在于生命的厚度欠缺,在你还在费心想词时它的生命已进入终结,转而心疼起自己,这可是花了钱的。\n同样也有如意大利的小甜水,生命的长度与厚度有限,但在有限的时间中呈现出了它应该有的故事,故事的完整性很高:它的故事很像年少时的初恋,美好简单而纯粹,只有白花 水蜜桃与葡萄的香气,亲切自然,可稍纵即逝,随着成长时间的流逝,它会留存在记忆里,而你我还需前行。 当然如果酸度多一些甜度少一点就进入了暗恋,埋入心田的种子终究未能发芽?。\n“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与之对应的葡萄酒可能就会是一支高质量的雪莉了,风味纯粹而集中,或者此时不是诗意的年代可不妨碍有人喜欢。#葡萄酒知识 #一起来聊酒 #葡萄酒世界 #酒知识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