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俊杰指出,今年以来,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散发频发等多重挑战,我国经济恢复势头受到冲击,工业经济一度出现大幅波动。机械工业作为我国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更是首当其冲,四月份主要经济指标大幅下滑,增加值当月同比下滑两位数,累计也由正转负,行业运行偏离了正常轨道。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机械工业全行业也迅速行动起来,五月份机械工业主要经济指标降幅收窄,六月份当月增加值基本恢复正常增长水平,累计增加值增速由负转正;三季度以来机械工业总体延续稳定运行走势,主要指标继续稳步回升。进入四季度,国内疫情再次反复多地频发散发,叠加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不确定,加重了行业平稳运行压力。10月、11月机械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再次出现回落苗头。
最新数据显示,11月当月机械工业增加值增速继续回落,累计增加值增速也出现回落,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汽车行业累计投资增速比1-10月分别回落0.1、0.6和0.5个百分点,机械工业累计出口增速比10月回落1.2个百分点,当月出口增速由正转负。
展望2023年,罗俊杰认为宏观层面和政策层面为2023年机械工业稳增长提供有力支撑,一定程度上提振了行业信心。但同时要看到,机械工业稳增长基础仍不稳固,经济运行仍面临多重压力和挑战。从需求侧看,行业投资增长势头较弱,消费恢复态势不强,出口增速回落不确定性加大;从供给侧看,产业链供应链仍存在一些关键环节“卡脖子”的卡点堵点,增长新动能尚未形成广泛带动作用。此外,疫情的影响在较长一段时间还将存在,各种不确定短期变化和外部因素还可能会加重“三重压力”、困扰行业的平稳运行。
综合分析:在国际市场不出现大幅下滑、国内疫情得到较好防控的情况下,初步预计2023年机械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在5%左右。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陈士华指出,2022年汽车行业经济运行情况有以下特点:汽车产业保持增长:1-11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462.8万辆和2430.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6.1%和3.3%,1-11月增速比1-10月有明显的下降,较1-10月分别收窄1.8和1.3个百分点。乘用车成为拉动车市增长的主力:1-11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170.2万辆和2129.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4.7%和11.5%。从中长期来看,我国汽车市场总体处于普及的后期,居民对汽车的消费需求依然强烈,加上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带来的行业红利,为乘用车市场今后保持稳定增长提供了充分保障。商用车持续表现低迷:1-11月,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92.7万辆和301万辆,同比分别下降31.9%和32.1%,继续呈现两位数下滑。新能源汽车表现亮眼:1-1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25.3万辆和606.7万辆,同比均增长1倍,市场占有率达到25%。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占乘用车总销量比重达到27.2%。汽车出口保持良好势头:1-11月,汽车企业出口278.5万辆,同比增长55.3%。分车型看,乘用车出口225.1万辆,同比增长57.8%;商用车出口53.3万辆,同比增长45.7%。新能源汽车出口59.3万辆,同比增长1倍。
2022年预测:汽车总销量为2680万辆,同比增长2%乘用车预测:2022年2350万辆,同比增长9.4%;商用车预测:2022年330万辆,同比下降35.3%;新能源汽车预测:2022年670万辆,同比增长90.3%。
2023年预测:汽车总销量为2760万辆,同比增长3%乘用车预测:2023年2380万辆,同比增长1.3%;商用车预测:2023年380万辆,同比增长15%;新能源汽车预测:2023年900万辆,同比增长35%。
机械百强、汽车整车二十强、零部件三十强企业是行业深入推进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突出代表,是行业持续、稳定、健康、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罗俊杰、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向全行业发出了殷切希望:希望机械、汽车行业广大企业以入选企业为榜样,在当前国内外形势异常复杂严峻的形势下,继续坚守初心,砥砺前行,继往开来,创新发展,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制造强国战略,坚持创新驱动,提高科技投入,加强品牌建设,通过扬优势、补短板、锻长板,不断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产业提档升级、强链补链和自主安全可控,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全行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