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评论区和同学交流,主要是讨论选行业固定效or个体固定效应,转发了条青椒的推文,但是被吞了。
自己的本科论文盲审的时候也被质疑为啥研究的是企业—年度问题,但固定效应控制的却是行业不是企业。其实是当时我做了个体+时间但是不显著,所以才换了行业+时间(相信这也是很多同学同样的问题)。这么做带来的问题就是接下来怎么进行解释,才能给审稿人或者答辩老师一个凑合得过去的理由。在这里发下我收集到的一些控制到行业层面后如何解释的说法
一般来说,研究企业层面的问题,控制企业个体固定效应+时间固定效应是最佳选择,因为是最微观的。
但是也有很多研究企业层面的实证文献是控制行业+年份。这主要是因为样本量足够多,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方面的“粗略化”,比如说研究企业财务方面的数据量普遍较大,就可以选取行业+年份。这种情况下不太容易被质疑,不少文献就这么做的。
如果样本量也并不是特别大,但是由于控制到企业层面显著性结果不太好的“现实原因”只能控制到行业,这个时候可以根据p1作者给出的理由进行犟嘴,然后弥补措施是可以在稳健性检验里加一个企业层面固定效应。(这篇推文原文:GZ号:Michael计量课堂随记《深入解读:因果识别、内生性、固定效应》)推荐去看,讲的挺真实的
另外还有一篇话术值得借鉴的是p2中国工业经济的文章《土地制度与发展模式》,用的是地级市数据但是控制的是省份固定效应,作者给出的解释是土地制度在省级层面具有统一性,也就是说他想说明差异与影响主要体现在省级层面。这篇文献原文的第2点解释可以套用到行业与企业的区分上,因为很多变量也都可以将其解释成在行业层面有统一性,即差异主要体现在行业之间。
我也是做本科论文盲审过程中被问到这个问题,但是换模型重头跑一遍肯定不现实,所以就想着查查资料看怎么去尽力做出解释。有不准确的地方多多交流
#毕业论文 #经管类 #实证论文#固定效应#盲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