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资葡萄酒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之前,国内被普通消费者所熟知的葡萄酒品牌大概就是张裕和长城了吧,那时候经常在商超电视中看到张裕解百纳长城干红的广告。但随着中国正式加入WTO和世界接轨,外资葡萄酒巨头纷纷注意到了中国这个庞大的潜在消费市场,于是开启了一段外资葡萄酒公司在中国的大肆扩张野蛮生长之旅。经过十几年的起起落落,这个行业终于在大的经济周期之下回归到它本该有的状态。
目前国内葡萄酒行业产品和品牌选择极其丰富,就像大部分消费品行业一样,供远大于求。今天想聊一聊葡萄酒这个曾经看起来非常高大上的行业当中的那些人,以下仅代表个人主观感受,不带有任何攻击和偏见,如果刚好误伤了您,请您嘴下留情,互联网也需要醉基本的社交礼仪,蟹蟹!
先说说醉早那一批进入到该行业的人,他们吃到了行业发展的红利,不管是客户资源还是行业地位,大部分人应该都“混”的不错,醉差也能搞个职业经理人做。这些人基本就是站稳脚跟深耕某一品牌或公司,和公司绑定极深,如果公司倒了,那他可能也没更好的选择,除非他自己做老板,或者客户粘性极强,去哪个平台都能在短时间内带来至少几百万的回款(这种人在我看来是醉不怕大环境差的,虽然他们的业绩也有很大程度上的萎缩,但基本也能安身立命,大部分公司把这类人当大爷供着,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舒服)。另外一种就是行业“新人”。这个新人指的不一定是从业年限短(但一般来说年限也不会很长),有可能是之前的公司因为策略,市场定位,公司缩编等原因在原公司做不下去,换到一个新公司新品牌的这些人。在这样的大的市场环境下,作为销售人员换到另外一个品牌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可能面临之前的客户资源都用不上的窘境,也可能面临新开发客户的无力。这个时候是需要公司和销售共同克服难关,找到市场痛点寻求新的发展机遇的。但让人心塞的是,大部分葡萄酒公司一般都会直接把KPI压下来做不到就换人(少则两三个月,多则五六个月,试问其他行业2B销售哪个不需要至少半年以上的沉默期)。因为这些公司的管理者大部分都是我前面提到的那一类“旧派”葡萄酒人,他们的思维方式已经固化,他们从这种模式走过来(在前些年行业极速膨胀的情况下当然没有问题)按照他们自己的经验想当然的认为自己无比正确,做不到那就是你的问题。任何一家公司或者一个行业走向衰败都有其原因。今日碎碎念结束周末愉快。
#葡萄酒 #张裕葡萄酒 #长城葡萄酒 #快消品 #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