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好久没有听到我的自酿酒的消息了?
去年12月份,我们的自酿酒已经入桶啦!
借着我们在宁夏的示范田的葡萄藤出土的时间节点,我去尝了一下经过了三个多月橡木桶熟化后的酒,味道有什么变化。
我这一次尝了不同品种在不同桶里陈出来的不同状态。每个桶样都做了记录,又因为我们品种多,我们采购的橡木桶品牌也多,加在一起得有几十款,整整尝了一个下午。这次给我非常大的惊喜,我第一次这么直观的感受到,桶给酒带来的变化是这么这么大。按照邓工的话:”盲品的话不会猜到是同一款酒。“
如果你想了解不同的桶是怎么给酒带来变化的,这篇文章值得看完,我会详细分享我的感受。毕竟,哪怕那些喝过再多大酒的人,也未必这么细致的喝过同一款酒在桶边的变化。
1) 橡木桶的作用是“压”住酒的“戾气”
在我和邓工一起桶边尝酒的过程中,我发现他的口头禅之一是“这酒被压得特别好“——这个“压”字简直是直观到不能再直观的神来之笔!
在自酿酒还没有入桶之前,酒的状态像一个荷尔蒙无处释放的叛逆期小伙儿,而橡木桶真的很像一所好学校,让这个小伙儿一下子含蓄文明起来了。所以,橡木桶的作用绝对不只是给酒带来“桶味”,而是真的能够驯化葡萄酒,给它带来文明的高级感!
2)有些桶挑酒,而有些桶不挑酒
我们都说红酒有性格,但橡木桶的性格可一点不比红酒少。有些桶很典雅端庄,四平八稳,给酒带来的影响是比较趋同的;但有些桶性格很强很多变,可能对有的品种效果就特别好,但对另外的品种就效果很一般——就请问,这是不是和人类也太像了!
比如Treuil这个品牌的桶,会特别给我们的赤霞珠带来很特别的女性气息,有很多精致的花香和香料,以及有脂粉感的单宁,我简直太爱了——它甚至都激发出了我在品酒笔记上写出“果到深处见花香”这样的诗情画意了。但同时我们的品丽珠在它的桶里,就完全不work——那可是我更偏爱也认为质量更好的品丽珠啊!
所以人生如桶生,稳定和出彩往往不可兼得,而就算你选择了出彩,要是没有缘分或者不合适,也是一场空啊。
3)不能以阶段性结果来定成败高低
之前不是有个很火的鸡汤吗,叫做“人与人之间是有时差的,但无快慢之分”,意思是不要以某个人生阶段来定输赢,因为有些人走得快一些,有些人走的慢一些。其实酒在橡木桶中的历程也是如此。
更高级别的超细纹理的橡木桶,潜力更大更细腻,但在现在这个阶段还完全没有展开,更接近原酒本来的样子。如果品酒人不具备阅历和经验,就会误判这样的桶没有让酒变得更好,反而还不如一些普通桶出彩,然后就会开始陷入焦虑。
之前我对我们的马瑟兰也有这种焦虑。去年采收季邓工提前采收了马瑟兰,没有去做宁夏比较常见的那种成熟型的马瑟兰,我当时尝了发酵完的马瑟兰,就有点担心会不会酸度有点高,达不到我想要的柔滑的效果,当时邓工就劝导我,说这只是阶段性的。这次尝了马瑟兰,我吊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经过桶陈,酒石酸掉下来不少,真的变成柔滑的风格了!而且香气里超级多的玫瑰和蜜香,我的小宝贝儿哦!
现在当了妈的我,开始特别能理解当家长的焦虑,很怕孩子没法跑赢同龄人。但解决焦虑的唯一方式,不是告诉自己不要焦虑,而是积累足够的阅历后,知道有些事情都是阶段性的,而你能做的唯有耐心等待。
说了这么多感性的感受,再总结一些我这次体会到的规律吧:
4) 新桶和旧桶的熟化曲线是不一样的
在酒装到新桶的前三个月,是橡木风味析出很缓慢的时期(尤其是冬天入桶,这三个月温度本来就低,就会放缓熟化)。之后的3~6个月析出的单宁是最多的,那个时候干涩的单宁感觉会最多,6个月以后才能够缓慢融合,所以经由新橡木桶的酒,不能熟化时间太短。
旧桶的特点是氧容量低(因为桶板的蜂窝状缝隙都被经年累月积累的红酒里的酒石给堵住了),所以一上来对酒液的影响会比新桶小很多,但是邓工说,旧桶从六个月以后就会突然开始变好喝了,而且单宁自己就会开始掉。
我之前在法国尝到过不少在旧桶里熟化了快一年(但还没出桶)的酒样,我的印象最深的就是旧桶很容易凸显酒的矿物感,而且在嘴里走的是“纵深感”而不是“宽广度”。
其实不光是旧桶和新桶有这个区别,哪怕都是新桶,你也能明显感受到,同样的酒,在有些新桶里口感特别的“宽”,而另一些新桶里口感特别的“长”。我以前以为这主要是靠酒的“天生基因”,现在才意识到它和桶陈的关系是如此如此如此之大!关键是,还很难把握规律!
5)美桶比法桶的熟化速度要快很多
我们这次极少量采购了些美桶用于最后的调配,所以也有机会尝到了同样的酒液在美桶和法桶中的区别。以前在课本上都知道,美国橡木桶对酒的熟化速度比法国桶要快,但这次是切身感受到,美桶的熟化速度是真TM的快啊!现在单宁已经析出非常多,单宁量至少是法桶版本的一倍,有着满满的咖啡糖、椰子糖、爆米花的香气。所以美桶有美桶的好,第一是特别适合修饰青味重的酒,第二是只用8~10个月就能出桶,非常符合时代精神。
5)勃艮第桶比波尔多桶要细腻一些
有一说一,来自勃艮第的桶确实比来自波尔多的桶要更细腻一些。同样的酒,在勃艮第桶里是那种精致的香草和湿润的木头气息,而在波尔多桶里就更甜美,更烘烤,更明艳,酒体也更重。所以说,风土这事儿的影响,连桶都逃不脱!波尔多之所以波尔多范儿,勃艮第之所以勃艮第范儿,不光和他的葡萄和酿它的人有关,也和他的桶有关——万物同频共振,不过如此。
我去年11月去了法国的几个知名橡木桶厂,以为通过看厂,并且喝到桶厂给我们的用了他们橡木桶的酒样,就可以大致判断他们的风格,但真的得实验在自己的酒上,才知道原来实际上的区别是怎么样的。而这只是一个开始,因为随着每一年葡萄原材料的不同,酒又会和橡木桶共振出完全不一样的故事。
当真应了很多年前我刚学酒的时候对红酒的感慨:“注入了酒农们无数心血的红酒,拒绝钻入市场为其量身定做的理性铁笼,偏生要情绪化,偏生让你捉摸不定,让花大价钱买到它的人大失所望,又让不屑的人为它坠入爱河。“
谢谢你,这样一个不在铁笼里的你,哪怕只是半成品的你,都教会了我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