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人文】【江西物产】地方名酒漫谈
作者:本站编辑
2024-04-06 01:06:54
38
按:九州疆域,地大物博。中华酒文化,源远流长,每个省基本上都有自己有代表性的酒。酒也可以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是人们精神世界的物质载体。很多游客朋友来到江西也会问起江西有哪些地方名酒,多少都想尝一尝。小亮哥也收藏过一些江西地方名酒。今天就我个人的认知来漫谈一下。江西地方名酒既是物产,也是文化结晶和技艺传承,所以标题用了【江西人文】【江西物产】。还有 南昌三花酒,鹰潭天师酒,高安瑞酒,鄱阳县饶州大曲等等酒,不一一罗列。
酒,是以粮食为主发酵和酿造出来的产品,有人把它归入农副产品,也有人把它归入工业产品。江西白酒是以大米为主要原料的。酒,是文化浓缩的产品,但是现在营销做的很过分了,总是强调文化价值,却忽略提升酒质,结果被反噬。一瓶酒,大体来说98%都是水,区别就在于那2%左右的酒精和呈香物质,所以喝酒、藏酒、玩酒更多的是在享受它的文化价值、精神价值。
谁是江西第一名酒?这个不好说。因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标准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放眼全国,也没有永远的老大。曾经的汾酒,后来的五粮液,如今的茅台。但谁又敢说茅台永远是老大呢?就我们江西来说,以品牌的名声和影响力而言,江西第一名酒应该是四特酒。
四特酒在全国都是有一定名气的酒,产于宜春的樟树。它被人称为“第九大名酒”,没有跻身全国八大名酒,但有很辉煌的时候。北京上海的老一辈人都曾经抢购过四特。我也花重金收藏了一瓶80年代的四特酒。作为一个品类,放在柜子里欣赏把玩。第一、“特”字来历。这个“特”就比较有意思。很多人说四特酒是周总理命名的,总理在庐山品尝过四特酒后点评说“清香纯醇”,所以叫四特。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根据有关文献资料记载,原来在清江县城里有很多家用大米做酒的作坊,然后在镇上形成了卖酒的一条街。不知道是哪位天才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杀出圈,首先在自己的酒缸外面用红纸贴一个“特”字,意思是自己的酒质好,比较特别。用现在的观点来看,来可以说是是营销天才。结果别人一看,你贴一个特字是吧?我就贴两个特字,你贴两个,我就贴三个。然后开始内卷,后面越贴越多,乱套了。后来大家就觉得不能这样乱了,不然大家都玩完。就坐下来谈,推举了一些公认德高望重、酿酒技术强的师傅们组成了一个类似“评酒委员会”,把各家的酒拿来品评,规定最优质的贴四个特字。相当于四星级的概念。所以解放后多家酒坊公私合营后就定名叫四特酒。第二、伟人的赞誉和加持。周总理一生爱酒,懂酒,世人皆知。1959年8月,庐山会议期间,周总理在品尝完四特酒后,连声称赞:“好,好!江西老表的四特酒果然不同反响,清·香·醇·纯,回味无穷。”总理用四个字高度概括了四特酒的特点,以至于大家都认为四特酒是总理命名的。可以说总理的点评赋予了四特酒更深厚的历史文化含义和更强的品牌影响力,但确实不是总理命名的。四特酒曾经推出过“中国之星”、“东方风范”、“1898总理纪念版”等酒。后来改成了“1898纪念版”。总理的出生年份是1898年。这是酒厂在向伟人致敬。四特酒除了受到周总理的青睐之外,邓小平同志也对四特酒赞赏有佳。1972年,邓小平考察樟树,地方政府用四特酒来招待他。在品罢四特酒后,小平同志满意的说到:这四特酒很好,很合我的口味,是酒中佳品,味道独特。两位伟人的赞誉和加持,让四特酒名满天下。第三、香型定义。香型的划分是中国白酒历史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四特酒虽然没有赶上第一班车,但也不算晚。1988年4月29日,四特酒风格研讨会开幕。经过三天实地考察,中国白酒泰斗周恒刚、沈怡方、曹述舜等全国知名专家概括四特酒的工艺特点为“整粒大米为原料,大曲面麸加酒糟,红褚条石垒酒窖,三型具备犹不靠”,并在会上将四特酒的香型定位一个全新的香型——“特香型”,四特酒自此成为了“中国特香型白酒开创者”。这个特香只有江西有,标准就是四特酒厂说了算。但是,现在用香型分类来鉴定酒的品质的方法越来越有局限性了,更多人更倾向于酒在味不在香。香型实际上是被某些大厂给垄断了。四特酒也是相当于垄断了特香型,然后不断宣传,强化在人们心目中的认知,实际上是一种高级营销行为。四特酒有些产品设计的很美。比如四特15年和20年经典款的玉兰花造型。用的是景德镇高品质陶瓷做酒瓶。但有一部分酒瓶密闭性欠缺。很多酒友收藏了玉兰花造型的,结果过了几年,酒液飞没了。四特酒也做过很多低端酒,添加过食用酒精、食用香料。这个没有什么意思。好在现在都要求明确标识。要买四特酒,要认清标准号 GB/T 20823-2007。其他20821、20822的酒都不要碰。四特酒在营销上也跟过风,做过一些挺“无趣”甚至无chi的事情。比如在外包装上写上“T5”、"T9",暗示顾客这个是5年或者9年的酒。这个都是玩概念,利用人们老酒有陈香的观念,至于这一瓶里有几滴真正的5年或者9年的酒,天知道。安徽古某贡酒也是这样标注,“古5、古8、古20”,在暗示什么?其实就是利用人们的观念错觉在做引导和促销而已。所以有人说白酒行业在中国做广告最会吹牛的行业。近些年,江西有一款酒异军突起,在酒圈非常火爆,是现象级产品,创造了一个全国之最。那就是全国最贵光瓶酒——李渡高粱。产自于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李渡镇。酒厂距离南昌市区也就是60公里左右。这家酒厂曾经在江西很辉煌,后来落寞了。再后来被华泽集团(现在的金东集团)收购了。金东集团是中国白酒行业的传奇公司,掌舵人吴向东也是白酒行业的超级大佬。金六福酒听过吧?就是他集团旗下的。湖南湘窖、陕西太白、贵州珍酒都是他们集团旗下的。回到李渡。说来也神奇,2012年在李渡酒厂的老厂房改建的过程中,挖出了古代的窖池,从元到明到清代的窖池延续的过程清清楚楚,据说还在里面提取了古菌落群,现在被培养出来,用于现在的酒的酿造。这是目前发现的全国最早的白酒窖池,这次考古把中国高度蒸馏白酒的历史明确无误的推到了元代,也印证了李时珍《本草纲目》里记载的“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入选了2012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一滴李渡酒,澎湃八百年。而考古发掘出来的窖池也被列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以李渡酒也被称为“国保”、“国宝”,可以喝的液体文物。我也收藏了一些李渡高粱。奈何当时没有魄力,应该多买一些的。现在进场就不好弄了。一是品牌溢价已经上来了,船票太贵了。二是白酒行业整体现在处于下行区间。曾经有两瓶2015年的李渡1955,保存不当,酒标严重损坏,如果品相完整,现在也可以换一趟去西藏的旅游都没有问题。后来平价出掉了。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买李渡来尝尝。普通的光瓶李渡1975单价大概要700-800,而更高端一点的李渡1955要卖到1000多一瓶。李渡1308卖2000多一瓶,直追普茅了。实际上已经超过了普茅1499的官方指导价了。以现在的增长势头、以全国最早的古窖池、以最贵光瓶酒这几个角度来看,李渡酒也可以说是江西第一名酒。李渡酒在政商界的影响力不容小觑。李渡坚持做自己特色的香味、做文化品牌、做沉浸式体验,这都是很新潮的玩法。江西新干县产的赣酒。主打一个“江西茅台”,酒厂说他们是完全按酱香型的标准生产的。大单品定价888元/瓶。外观也和茅大哥长的很像,是吧?哈哈。这个品牌是明确的把赣酒打在瓶身上了,最近在南昌到处做广告,也想突围称为 江西礼宾酒。目前我还没有打算购买收藏的意思。吉安地方名酒堆花酒。据说是由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命名的。在吉安地界上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也是地方文化名酒。我也买过一些,还到过他们酒厂参观,只到了大门口,不让进。哈哈。
酒厂以前出过一款堆花礼盒,里面赠送的50ml的小酒,竹笋造型。可以说代表竹子的生命力,蕴藏了节节高的美好祝福。后来我又找到了它的爸爸,堆花6年窖藏。堆花酒质不好评价,我也不懂酒,但这个造型比较有趣,收藏把玩欣赏还是挺好的。雄踞赣南的章贡酒。因为机缘巧合,我还接待过他们酒厂的人。好几年前,南昌到赣州西站高铁通车首发仪式就是章贡酒冠名的。我也去过酒厂参观。也买过一些收藏。曾品堂也曾经和酒厂合作推出过复刻老款的酒。章贡酒是很有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的名酒,但因为种种原因,被各方大佬收购,转手,再收购等等。目前来看,有点增长乏力,后劲不足。还好赣南十八县的根据地还是比较稳的。章贡酒曾经推出过一款“赣州八景”的纪念酒,是陶瓷瓶子装的,很典雅,古香古色的。现在我家里还有一套。
南昌县莲塘高粱。这是我家乡的名酒,我就是南昌县人。小时候也看大人喝这酒。曾经这个酒是非常辉煌的,在南昌地区非常畅销。它的经典广告语叫:“神仙饮琼浆玉液长生不老,百姓喝莲塘高粱欢乐健康”。这句广告语曾经被选入作为江西语文的中考题目,让学生进行判断采用了那种文学修辞方法。我读中学时,就在酒厂附近。随着时间的流逝,酒厂后来也衰落了。后来被肖总买下,接手盘活了这个品牌。如今,莲塘高粱在直播网络平台也“杀出了一条血路”。
井冈山酒。井冈酒业也是历史传承很清楚将近70年的老厂。我也去过酒厂参观,是真正冒烟、纯粮酿造的酒厂。算是地方小酒厂吧。我一直认为它应该在“文化+旅游”的方面有所作为,可以带来一些新的增长点。这个“井冈”牌可是国家工商总局 官方授权、正规注册的。而且是1995左右就成功注册了。假如现在想去注册,几乎不可能会通过,因为“井冈山”是有特殊的历史意义的。我为酒厂写过广告语。就是本文开篇的那张图片。它的有些产品很有红色文化内涵和纪念意义。
南昌老三花酒。我很小的时候也看过它的广告,现在还记得。“快去打三花酒哟,去晚了就没有哟”。这句广告语是用南昌话念的。
共青醇。“没有喝过共青醇,怎算到过共青城”。广告语设计的还有点意思。
很多人把江西戏称为“阿卡林省”,说我们的存在感低。其实江西也确实坐拥很多文化宝藏,但没有把富矿冶炼出来。
以酒文化当中的一个事情为例,江西就不如湖北人脑袋灵光。湖北有一款名酒叫稻花香,大家可能都听过。“稻花香”来源在哪里?来自于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首词的名字叫《西江月·黄沙道中》,是辛弃疾在江西上饶生活时所写。而湖北稻花香酒是1992年在原来的酒厂名字更改过来的。不得不说这个名字取得真是好,把800年前爱国词人辛弃疾的英雄豪迈形象、稻花飘香丰收在望的田园形象、纯粮酿造幸福美酒的产品形象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我们江西的全良液就是上饶的地方名酒,也是以辛弃疾为酒魂象征,但也一直是在上饶本地,少量辐射周边地区。好在全良液还积极参与推动上饶的文化旅游事业,曾经推出的“醉美三清”那款酒就很不错,从包装设计、酒体酒质、文化内涵方面都算得上比较好的水平。我也收藏过一两瓶。如上图。作为白酒来说,都要追溯源头,找一位名人做形象代言人。河北有著名的刘伶醉,直接用刘伶的名字做酒名。刘伶是竹林七贤之一,行为荒诞怪异,却也是洒脱不羁的魏晋风度。把人生看的很游戏,很超脱。刘伶最出名的故事是:他出门的时候通常只带两样东西,一样是酒壶,另一样是锄头。他经常坐鹿车出门,出门前会让跟随的仆人扛着锄头,刘伶说:“死便埋我。”意思是:如果我在路上喝酒喝挂了,就地挖个坑给我埋了就是。这种酒鬼酒狂的行为也是很有意思,当然我们是不可效仿的。江西要说数第一的饮酒界的文化人物,那非陶渊明莫属。九江彭泽县就有一款酒叫陶令酒。陶渊明曾经在彭泽县当了九九八十一天县令,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而去。应该来说,这款酒的名字和陶渊明这个田园大V紧紧捆绑,是有文化底蕴的。但就我个人以前买过的酒来看,这个酒很多基酒来自于四川。那就不好说啥了。都不是本地酿造的还有啥说的呢。陶渊明吟诗饮酒,醉心田园,他是中国田园诗人的鼻祖,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佳句,写下了“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的名句。他去世1500多年后,他的诗和酒却并没有磨灭。一位长着大白胡子的、名叫比尔·波特的美国人、汉学家 ,在1991年、2005年先后两次拿着XO美酒要到他的墓前去祭奠。说到人名命名的酒,最有仙气的就是南城县的麻姑酒了,直接从人间到达天庭了。麻姑是道教中见证过沧海桑田变化的年轻貌美的女神仙,道教故事说她采仙草酿酒为王母娘娘祝寿。据酒厂简介资料记载如下:麻姑酒属甜黄酒类,制作起来可不简单。它采用麻姑山银珠糯米,汲取麻姑山泉按传统工艺精心酿制,并采集麻姑山芙蓉峰特产首乌、灵芝等20余味中药材,陈年封缸三年以上而成。制作时,糯米蒸酿冷却后,以根霉曲作化发酵剂,分缸后搭上U型窝发酵,在发酵缸内细心管理,发酵7-10天左右,精心压榨,获得清爽,金黄透明,发酿成熟的原酿。原酿注入产自江苏宜兴生产的陈年陶瓷酒缸,按比例分配掺入25%的56度优质大曲白酒,置之于阴凉,清爽通风仓库储存,在储存期间,要精心管理,驳缸别脚三次,固封缸口。酿成的酒液呈琥珀色至棕红色,晶莹光亮、香味浓郁、味美甘甜、酒性柔和、醇度适中。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曾撰诗称麻姑酒“三杯可祛病,久服能益寿。”江西上饶婺源还有一款地方小酒叫 查酒。是查姓祖传酿酒技艺。我也买过他的酒,作为地方一个小品类收藏玩玩。以人的姓名命名的酒,有一款叫“褚”酒。没错,就是纪念褚时健的酒。我也没喝,单纯就是买来摆设,或者是一种对褚时健传奇人生的致敬。“人生总有起落,精神终可传承”。这句话是打动我的。可见产品也要有好的策划和广告语,要打动人心。
说到酒文化,除了著名人物以外,还有以文化地标命名的酒。比如湖北的黄鹤楼酒。现在的黄鹤楼酒更提炼出“更上一层楼”的美好寓意,给人积极的心理暗示,给人奋发有为的蒸蒸日上的感觉。
小亮哥拍摄。在南昌市青云谱区岱山东路。阳光乳业旁边。江西有滕王阁酒厂,我也收藏了他们酒厂出的很早以前的酒。但目前没有哪款酒用滕王阁做名称或者商标的。曾品堂以前和滕王阁景区联名出过滕王阁纪念酒,我也买过,现在好像没有看到继续发售了。说起江西的酒文化,不得不提到高安出土的一个元代青花高足酒杯。杯子的里面写着:“人生百年长在醉,算来三万六千场”。意思是人活百年,每天饮酒也不过三万六千次而已。字体飘洒,好似酒仙最后一笔呵成,浪漫地表达出“人生苦短”的哲学思想。很有洒脱恣肆的人生意味。最后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江西南昌的曾品堂老酒博物馆。它被赞誉为“爱酒之人一生必来的地方”、老酒“故宫博物院”。创始人曾宇,被称为“中国老酒收藏第一人”。馆藏1万多件老酒,其中不乏民国时期、解放初期及六七十年代的孤品级老酒;另外还珍藏各个时期的酒标、酒器、酒具1万多件,几千册酒相关文史资料。全国各地的名酒琳琅满目,令人大开眼界。江西地方名酒品种齐全,类型丰富,年代跨度巨大。这里蕴藏巨大的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对爱好酒文化的人来说,这就是一座宝库。这是小亮哥以个人有限的认知,以流水账的形式整理关于江西名酒和酒文化的文字,不求全面。小亮哥平时几乎不喝酒,也不是酒文化专家,但我喜欢去接触这些东西。酒文化带给我丰富的精神生活,也让我的心灵有愉悦的享受。
就这样的文字,都花了很长很长的时间。平时碎片化的记录,去整理出来,去找配图(绝大部分是本人亲自拍摄的),去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都花了两个半天,大概6个小时才整理完毕。哈哈。动作好慢。不管怎样,总算写完了。有意和小亮哥交流酒文化的,欢迎留言或者扫码加微信哈。我也可以提供代购李渡高粱和井冈山酒。书有法,茶有道,酒中有天地。—— 曾宇(中国老酒收藏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