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焕章(1880—1933年),字重远,清末民初著名经济学家,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与社会活动家,香港孔教学院创始人。他是晚清进士出身的留美博士,一生阅历非凡,学贯中西,在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中作出了开创性的学术贡献,其著作《孔门理财学》是中国人在西方正式出版的第一本经济学著作。陈焕章对儒家思想大加赞扬,一生致力于弘扬儒家思想的精神,被后人称为“尊孔狂人”。他一生著述颇丰,可谓是著作等身。1933年10月24日,陈焕章于香港孔教学院内去世,终年52岁。
非凡的求学经历
清朝光绪六年(1880年),广东省肇庆鼎湖区(原高要县)砚洲乡一个男婴呱呱坠地,孩子的父亲陈锦泉,是清朝的候补巡检。看到这个可爱的男孩,全家人都十分高兴,对他的未来寄予厚望。他们给孩子取名为陈焕章。陈家家境富裕,故陈焕章幼年即入私塾学习,他自幼聪明好学,为将来能参加科举考试做好准备。在其他孩子还在玩耍的时候,陈焕章已经开始在私塾“训诂词章,考订八股”,学习儒家经典、研习八股文成了他学习的重要内容。
童年时期的陈焕章在私塾里接触到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他喜欢阅读《论语》,更是对孔子仰慕不已。8岁时,当他翻看日历的时候,知道了农历八月廿七日是孔子诞辰日,遂请求父母祭拜孔子,开始“谒圣”,在以后的日子里年年都依期照办。
陈焕章11岁到当时的肇庆府“应童子试”,随后参加府试,相继考中。13岁“补县学弟子员”,14岁时便考上了“秀才”。15岁至省城广州读书,拜康有为为师。在广州长兴里康有为创办的“万木草堂”,陈焕章心无旁骛,孜孜矻矻,刻苦学习。其时,梁启超亦拜师康有为门下,与陈焕章成为同学。陈焕章、梁启超二人同为康有为的得意弟子,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康有为对陈焕章很是器重,曾经写诗赠陈焕章:“高禾蝉鸣年若暑,围城炮声密如雨,回廊搔首步呻吟,下帷且校春秋注。”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22岁的陈焕章在广州时敏学堂任教习,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涯。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23岁的陈焕章迎来了他金榜题名的时刻,他高中举人。翌年,又在清末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中考取“恩科联捷进士”,入进士馆。
25岁的时候,陈焕章申请出国留学,由学务大臣张万熙奏派为留美学员。他先入库克学院学习英语,1907年,27岁的陈焕章考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经济系,学习政治经济。在美国留学期间,陈焕章得到了名师的耳提面命,学问进步很快。指导他学习的著名经济思想史学家塞利格曼教授,终身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他的弟子除了陈焕章外,还有马寅初、赵乃抟等来自中国的学者。陈焕章的另外一位指导老师夏德教授,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德裔汉学家,曾在中国考察多年,1902年被聘为哥伦比亚大学第一位“丁龙讲座教授”,这是北美大陆第一个以特别基金设立的汉学讲座。在哥伦比亚大学老师们的精心指导下,陈焕章如饥似渴地学习当时最先进的经济学理论,并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思考中国传统社会儒家的经济思想。辛勤的耕耘终于换来了累累硕果。当陈焕章30岁时,他结合所学习的专业,运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架构,用英文撰写了36卷的《孔门理财学》一书。1911年,陈焕章31岁,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成为西江地区既考取了进士,又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的第一人。陈焕章先后在中西两种教育体系中皆取得了“最高学位”,实属凤毛麟角。
孔门的经济理论研究
陈焕章从幼年入私塾开始学习四书五经,对孔子创立的儒学十分喜爱,青少年时代,有很多时光他都沉浸在学习儒家经典中,从中获得了很多思想的快乐,也对孔子及其以后历代儒家学者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成年以后,陈焕章就一直琢磨着如何找到更好的方法传播儒家思想。
1911年,陈焕章的博士论文用英文撰写完成,题为《孔门理财学》(TheEconomicPrinciplesofConfuciusandHisSchool),当年即收入由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系编辑的“历史、经济和公共法律研究”丛书,分两册精装本出版。此后,在近100年的时间里,该书又相继在英美多家出版社重印。这是中国人“在西方刊行的各种经济学科论著中的最早的一部名著”(胡寄窗先生语),也可能是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学家的所有经济学学术著作中出英文版最多的,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西方学者从中获得了以中国为基础的经济理论的强有力的陈述,看到了在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中存在着现代经济分析的先行因素。《孔门理财学》出版后受到西方学术界高度关注: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在《经济学杂志》专门为该书撰写书评,熊彼特在其经济思想史名著《经济分析史》中特别强调了该书的重要性,马克斯·韦伯在其著作《儒教与道教》中将其列为重要参考文献。
《孔门理财学》一书视野宏阔,在写作中梳理、引用了大量中国古典文献,达到55种,尤其对儒家文献的分析阐释最为引人注目。陈焕章说:“我所有的研究皆基于原始文本,并与孔子的整个制度相一致,这种制度通过对各种材料的比较研究被揭示出来。为支持自己的观点,我参考了大量文献。儒家文献是一座蕴含丰富宝藏的大山,而我则是一名采矿者,我将宝藏采出,贡献给世界生产。采矿者并不创造宝藏,而是通过自己的勘探、挖掘、提炼,使得宝藏对人类有用,我只想为人类知识作出一些贡献。”(该书《前言》)
《孔门理财学》是第一部研究我国古代经济思想的学术著作,该书内容跨历史、法律、经济等多门学科,运用西方经济学原理,探究了孔子及其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全书首先以孔子及孔门开篇,介绍了孔子的生平、孔子及其弟子的著作和儒学的源流,接着探究了经济学与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对经济学与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的关系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经济学的一般原则,指出经济发展是进化的首要原因,论述了经济组织问题、经济政策和经济学的划分问题。该书从第四篇开始研究中国历史上儒家经济思想不同的方面,包括消费、生产要素、生产事业、分配、社会政策、公共财政等问题。
《孔门理财学》采用西方经济学的写作架构,对儒家经济思想进行了系统研究,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以中国古代儒家经济思想简单比附西方经济思想,而是论述儒家经济思想的本身特点。陈焕章说:“本书基本上是一项关于古代中国的思想和制度的研究,而古代中国的思想和制度是独立于西方而发展起来的。尽管我按照西方作者的写作惯例组织材料,在对古代文献的理解上亦受到西方思想家的极大启发,但我会尽量不以现代西方经济学家的视角去曲解中国的古代文献。”
陈焕章写作《孔门理财学》旨在向世界展示我国古代儒家经济思想的独特魅力,展示中国历史上成功的经济实践活动。故该书内容十分丰富,可谓博大精深。作者除了将写作的重点放在儒家经济思想及其在后代不同时期的变迁和发展外,对诸如法家、道家、佛教等其他学派的经济思想也多有研究,并与儒家经济思想进行比较,从而加深我们对儒家经济思想特点的认知。另外,任何时代的经济思想与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都关系密切,故向读者介绍某个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经济制度环境亦很有必要。陈焕章在其著作中水乳交融般加入了很多中国经济史、中国经济制度史的内容,这对我们理解儒家经济思想颇有裨益。
更难能可贵的是,由于作者深谙西方经济学理论与西方历史,在论述儒家经济思想、中国经济史时,常与西方进行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往往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例如,陈焕章在探究工资的起源问题时,指出中国古代社会历史与西方历史有很大不同:“奴隶为他人工作,却没有工资收入,只有当存在自由劳动者时,工资才会出现。在历史上,奴隶制作为一个普遍的制度在中国的经济领域内并不存在。每一个人都是自由的。”
坚定的儒学传播者
陈焕章的很多学术观点,即使今天看来也毫不褪色。他说:“经济发展是文明的主要因素。”这就指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他虽然对中华文明和儒家思想赞叹不已,但对历史上中国经济发展遇到的障碍及深层原因却是深刻而清醒的,他的振聋发聩的观点即使在今天依然有其参考价值。他对中国历史上难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难以发展工业化时说:“自从汉代中期以来,中国没有产生出任何优秀的工业巨子,因为政府不是垄断自然资源,就是对其征收赋税。一言以蔽之,中国没有为资本主义企业提供生存空间。”对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陈焕章也有很多深刻的思考,他说:“中国必须接受来自于外面世界的所有优秀成果,并保留住它自己的优秀成果。”他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中国的未来光明一片!……无疑,中国将会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中国变得强大以后,孔子主张的大同世界将会到来,世界国家将会出现。那时,国家间的兄弟情谊将被建起,战争再也没有了,有的只是永久和平。”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深,近代中国的知识界面对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入,一度迷茫困惑,甚至提出了彻底否定传统文化、打倒孔家店的主张,而陈焕章却坚信儒家经济思想对中国、对世界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孔子、孟子等中国儒家学派的思想家不仅对中华文明作出了贡献,也对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需要进行认真研究,以发扬光大。他一生孜孜矻矻,念兹在兹,奔走呼号,矢志不移,以满腔热情投入到推广儒家文化的事业中,从不懈怠气馁,这是令人感佩的。
(孙洪升为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聂立申为泰山学院教授)
本文刊载于《金融博览》2023年第1期
投稿邮箱:
jrbl2011@163.com
订阅方式:
1. 邮局订阅:邮发代号22-488
2. 电话订阅:010-6326 5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