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白酒系列之白酒行业分析(二)

作者:本站编辑      2024-03-28 00:17:41     3

微微价值投资,陪你慢慢变富

-------------------------------------------------
郑重提醒:本人只有『
微微价值投资』一个公众号,其他所有以我的名义或图标的号,都不是我的,请慎重辨别。分享价值投资那点事儿,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上一篇聊完了白酒的起源和古代历史,本篇继续聊现代白酒的历史。

现代白酒历史

现代白酒产业的发展始于酒厂国营制改革下工业化生产的推进。

现代白酒行业的发展历程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1947-1948年,也就是解放前期,我国第一家公营酒厂诞生。抗战和内战多年,中国的经济生产活动几乎停滞,白酒产业也遭受了严重的打击,产量锐减,供应稀缺,主要由一些私人的烧酒作坊进行小规模生产,使得白酒在当时成为了一种难得的“奢侈品”。

然而,随着1947年11月石家庄的解放,中国酿酒业迎来了新的曙光。1948年1月,新中国第一家公营酿酒厂——石家庄公营酿酒厂在石家庄永安街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中国酿酒业开始走向公营化、规模化的新时代。
石家庄公营酿酒厂的成立并非一蹴而就。它是由九家单位共同组成,其中还包括了对恒源勇、近义堂、永聚源、福庆源、丰聚堂这五家具有千年传承的私营烧坊的并购。这不仅壮大了酒厂的生产能力,也继承了这些私营烧坊的传统酿造技艺,为酒厂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石家庄公营酿酒厂在销售方式上也有所创新。除了传统的散酒销售外,还开始销售瓶装酒,这无疑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也提升了白酒的形象和地位。

1949-1953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区域国营酒厂成立,白酒行业步入了工业化初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国第一宴上,茅台成为国宴主酒,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宴用酒都以茅台作为首选。

随着新中国成立,我国社会经济生产活动的逐渐恢复,随着公私合营政策的实施,各个地方的传统“烧坊”相继合并,成立国营酒厂。这一举措极大地推动了白酒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和工业化发展。白酒行业逐渐从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转向更为高效、规范的工厂化生产。

在1951年,中央财政部召开了全国首届专卖会议,明确了专卖政策在国家财经政策中的重要地位。同年,中央财政部还颁发了《专卖事业暂行条例》,对酒类和卷烟用纸等专卖品实行全国统一的监督和管理。这些政策的出台,为白酒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51年11月,国营茅台酒厂正式成立。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白酒行业龙头企业贵州茅台集团的诞生。随后,在1953年,华(成义酒坊)、王(荣和)、赖(恒兴)三茅合并,进一步壮大了国营茅台酒厂的实力。这一合并不仅提升了茅台酒的品质和产量,也为其后的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2年,中国第一届评酒大会在北京举行,评选出四大国家级白酒:茅台酒、汾酒、泸州老窖特曲、西凤酒,分别为酱、清、浓、凤四大香型的代表。

四大名酒

尽管这一时期白酒产业已经开始“工业化”发展,但早期酒厂仍然沿用古法酿造白酒,受技术限制,白酒产量无法得到显著的提升,也只有10.8万吨左右,在市场上仍然属于稀缺商品。同时,白酒产业作为耗粮大户,急需通过技术革新来提高出酒率、降低粮耗。

1954-1978年,我国开始加快白酒酿造技术的创新。在1955年,原中央地方工业部组织的烟台操作法的推广,标志着我国白酒酿造技术的一大进步。该方法通过总结烟台、威海等酒厂的生产经验,提出了以“黄曲加酒母,低温入池,定温蒸烧”为核心的操作流程。这一方法成功替代了北方地区传统的大曲糖化发酵剂,极大地提高了出酒率,对于节约粮食资源起到了重要作用。烟台操作法的推广和应用,为我国白酒产业的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科委在酿酒工业政策中提出了以液态发酵为发展方针的指导思想。这一方针的提出,推动了液态发酵酿酒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其中,北京酿酒总厂的技术人员在学习董酒生产工艺的过程中,创新性地提出了串香法,通过将酒糟与大曲发酵后作为香醅装甑,并在蒸馏过程中加入酒精复蒸,成功解决了白酒的风味质量问题。

自此,各省及重点生产厂开始进行液态发酵酿酒试验研究,其中辽宁金县试点提出了“液态除杂,固态增香,固液勾兑”的技术路线。液态发酵法提高了白酒的生产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但是缺失了白酒固有的风味质量,这一技术随之也逐渐被淘汰。

1963年,第二届评酒大会在北京举行,评选出“老八大名酒”,分别是五粮液,古井贡酒,泸州老窖特曲,全兴大曲酒,茅台酒,西凤酒,汾酒,董酒。

老八大名酒

20世纪70年代,国家提出要积极发展酒精含量40%以下的低度白酒,通过对高度白酒采取“加水稀释-过滤除浊-勾兑调味”的工艺处理后,实现了白酒酒度降低、风味保留、口感改善的要求,低度酒生产技术自此逐渐推广。

1979-1989年,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白酒产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发展步入发展快车道,人民收入和消费水平逐渐提升,对白酒的需求不断增加,白酒行业迎来市场化发展新机遇,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涌现出“茅台”、“五粮液”等一批优质白酒企业。建国时,我国白酒产量只有10.8万吨。到1989年,我国白酒产量已经从1978年的143.74万吨增长至448.51万吨

1978-1989年白酒产量变化(万吨)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在此期间,国家举行了三届全国评酒会。

1979年,在大连举办的第三届评酒会评选出“新八大名酒”,分别是茅台酒,汾酒,五粮液,剑南春,古井贡酒,洋河大曲酒,董酒,泸州老窖特曲

新八大名酒

1984年,在太原举办的第四届评酒会上评选出“十三大名酒”,分别是茅台酒,汾酒,五粮液,洋河大曲,剑南春,古井贡酒,董酒,西凤酒,泸州老窖特曲,全兴大曲,双沟大曲,特质黄鹤楼,郎酒。

十三大名酒

1989年,在合肥举办的第五届全国评酒会,也是最后一届全国评酒会,共评出了茅台酒、汾酒、五粮液、洋河大曲、剑南春、古井贡酒、董酒、西凤酒、泸州老窖特曲、全兴大曲酒、双沟大曲、特制黄鹤楼酒、郎酒、武陵酒、宝丰酒、宋河粮液、沱牌曲酒共十七种名酒。与此同时,在这十年里,随着白酒研究的逐步深入,白酒的香型矩阵也逐渐完善,从原先的四大香型逐渐扩展为包括清香型、浓香型、酱香型、米香型、凤香型、药香型、豉香型、芝麻香型、特香型、老白干香型、兼香型、馥郁香型共十二大香型。

十七大名酒

白酒行业香型产地分布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1988年,中国白酒行业迎来了一个重大的改革,即市场化定价的开放。这一变革的推动力量来自于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做好放开名烟名酒价格提高部分烟酒价格工作的通知》(国发〔1988〕44号)文件。该文件明确指出,全国各地要放开名烟名酒的价格,实行市场调节,并适当提高部分高中档卷烟和粮食酿酒的价格。

这一政策的实施,标志着中国白酒行业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企业获得了更大的定价自主权。在这一背景下,茅台、五粮液、郎酒、泸州特曲、古井贡酒、洋河大曲、双沟大曲、全兴大曲、剑南春、董酒、汾酒、西凤酒、特制黄鹤楼等众多名酒品种的价格得以放开,开始接受市场的检验和调节。

对于五届评酒会,这里再做个总结。

第一届评酒会: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的“四大名酒”。这场评酒会由中国专卖实业公司主持,在当时的酒业尚未形成大规模气候的背景下,它标志着对白酒品质评价的初步尝试。然而,受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行业发展水平,第一届评酒会存在诸多局限性和不足。

首先,评选过程中缺乏统一的检测评比项目和规范,导致评选结果可能不够客观和科学。在没有规范的检测方法的情况下,评选过程更多地依赖于市场销售情况和简单的化验指标,而缺乏口感尝评环节。这意味着产品的色、香、味等关键品质特征并未得到充分的评估和考量。

其次,由于当时粮食短缺的历史条件,评选结果更多地受到了产能和销售量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那些能够大量生产并广泛销售的品牌更有可能获得认可,而非真正在品质上出类拔萃的产品。

第二届评酒会含金量最高的“老八大名酒”。本次评酒会变为国家轻工业部负责,在参赛样品选拔和评委构成上,此次评酒会做出了重大改进。参赛样品的选拔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确保了样品的多样性和代表性。同时,成立了比较规范的评酒委员会,评委都是挑选的专业评酒人士,他们具有丰富的品酒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准确判断白酒的品质特点。

更为关键的是,此次评酒会第一次制定了评酒的规则。主办方对酒样进行了密码编号,评酒委员不掌握酒样的具体信息,只根据酒的色、香、味表现按照百分制打分写评语,按得分高低给出评选结果。这种盲品的方式有效避免了主观偏见和利益干扰,使得评选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由于此次评酒会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公信度高,“八大白酒”的名号迅速响彻市场,并一直影响至今。这八大名酒不仅代表了当时中国白酒行业的最高水平,也成为消费者心目中的经典之作。它们的市场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成为白酒市场的领军企业。

第三届评酒会:“新八大名酒”诞生。这次参赛酒样一共有108个,最后选出了新八大名酒。最为关键的是,在该届评选中,首次划分了白酒的香型,并根据度数以及糖化发酵剂,液态法、固态法等进行了分类评比,采取了色、香、味、格四大标准的百分制判定,使得评选结果更加公正和客观。由于第一次划分香型,导致全兴大曲、西凤酒等传统知名品牌错报香型,错失参评资格,也成为了该届评选的一个遗憾。

第四届评酒会:“十三大名酒”出炉。本届评选依旧是对参赛酒样按香型等进行分组,评定标准跟第三届差不多,只是对于评委的选拔在理论考试上还增加了实践操作。酱香酒,还增加了一个特色评比项目——空杯留香。

第五届评酒会:权威性不高的“十七大名酒。本届评选其实基本评定标准还是跟前两届十分相似。

历时37年的五届全国评酒会产生了巨大作用,推动了中国酒业的规范和高速发展,为行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生产技术支持和酒品质的保证。时至今日,历届评酒会评选出的金质奖和银质奖都在影响着市场价格走向,在消费者的心中更牢牢占据着重要位置。

到目前为止,这些名酒是不是都越发展越好,回首看来,品牌才是白酒行业的王道啊。

本篇分享到这,下一篇继续聊没有评酒会之后,白酒这个行业后面是怎么发展的呢

注:文章白酒不同历史阶段的划分是参考自前瞻产业研究院发表的《白酒历史》文章,很好的研究。

全文完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