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面对未来不确定性,勘察设计企业探索创新步伐不断加快,积极寻找发展新赛道,天强产业研究院围绕行业发展热点,梳理2022年以来业内企业的布局与实践,为企业未来谋划提供参考借鉴。
作者|天强行业研究中心
自2021年国家发布“3060”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以来,设计企业加快绿色低碳领域布局。
一是加快推进双碳领域技术研究。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以下属设计院为依托,新设中电储能工程技术研究院等5家研究院,主要围绕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开展产业政策研究、规划咨询、科技研发、数字经济发展、新产业策划与孵化等工作;2022年10月,华蓝集团通过投资方式间接持股设立新公司东莞市华玉能源开发有限公司,聚焦碳减排、碳转化、碳捕捉、碳封存技术研发。
二是许多设计院深化外部资源整合探索双碳业务。启迪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启迪设计”)基于长期的深耕探索,于2022年初设立双碳新能源事业部,整合协调集团优势资源,在集中能源站、分布式电站、建筑节能改造等领域开拓市场,随后深化外部资源对接,加紧拓展服务链条;与苏州新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成立绿色物流公司,提供物流仓储绿色节能解决方案;启迪设计还与永福股份合资成立福建永福绿能科技有限公司,以“设计标准化+产品工业化+运维智能化”为核心,进军户用光伏市场。此外,部分设计企业还将进一步深入推进低碳产业,涉足碳交易领域,河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于2022年10月发布公告,拟与重庆亿钺碳金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投资设立河南省碳排放权服务中心有限公司,布局河南碳交易市场。
三是打造绿色低碳生态圈。由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建集团”)联合上海市绿色建筑协会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发起成立的低碳创新研究中心于2022年11月召开第二次会员大会。低碳创新研究中心成立之初定位为上海市低碳发展的高端智库与跨界合作平台,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低碳中心提供智力与技术支撑。依托该平台,华建集团聚焦打造最佳双碳人居环境。于2022年,联合锦江国际等单位,共同组织开展《低碳差旅蓝皮书》的编写工作,构建低碳差旅领域标准。此外,华建集团还组织编制了ESG工作体系(华建案例),创新试点为国资委建立中国特色的ESG治理实践和披露机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深化外部资源整合
推动工程建设组织模式优化
根据《“十四五”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发展规划》,“推进多元服务模式,完善发展方式”是主要任务之一,鼓励发展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工程咨询等综合性服务模式。在业务发展策略选择方面,设计院往往在整合内部资源的基础上也积极推动外部合作,快速构建集成化服务能力。
2022年5月,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设计总院”)与中交二公局共同出资2亿元(其中设计总院持股51%)组建安徽省交设建投工程有限公司,以公路、市政、建筑工程总承包为核心主业,向新型城市基建的全业务范围和全产业链拓展,发挥“强强联合”的资源优势,做强、做优、做大设计施工总承包业务。面向交通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探索PPP、EPC、全过程工程咨询等业务模式,助力设计总院畅通以设计为中心的“工程投资+咨询+规划+设计+建造”业务链,实现勘察设计+纵向业务链延伸的跨界发展。
2022年9月,深圳市水务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深水规院”)与浙江江南工程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邦迪工程顾问有限公司联合成立深圳城市开发咨询有限公司,这是深圳市首家市属国有控股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深水规院通过整合其他两家单位在技术平台、市场布局以及业务资源上的优势,进一步夯实自身工程咨询服务能力。
2022年以来,受疫情反复的影响,行业内企业区域战略推进受到一定阻碍,仅有部分企业开展区域市场布局,从区域拓展情况来看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一是以区域中心为主体推进全国化布局。中信工程2022年以来加快推进全国化业务布局,通过统筹现有的全国分支机构形成了华中、华南、华东、西北和西南五大区域中心,通过加大人、财、物等资源投入力度,强化内部在市场经营、科技创新、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协同,借助中信集团协同优势和战略合作伙伴协同资源,推进工程投融资业务和工程总承包业务全国化发展。
二是区域中心的设立往往承载特定战略功能。2022年7月,中南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在杭州设立第二总部——图灵数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该公司为中南建筑设计院的全资子公司,除负责区域内市场经营拓展功能外,还是总部打造 “中国城市建设数字化转型高科技公司”的重要载体,通过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协同驱动,在工程建设三维数字化成果交付、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建造等领域打造更多示范项目、标杆工程,推进建筑业模式重塑。
科技创新强调产品导向
与场景深度融合
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设计企业都相继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期望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因此企业科技创新更加注重结果导向,深化与业务结合,服务于特定场景打造专门的产品。
例如,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旗下的深圳市微空间建筑科技有限公司立足于抗疫防疫的场景需求,布局如厕、母婴、淋浴、起居、核酸检测等模块,形成包括防疫公厕、智能核酸采样亭等防疫产品,保障精准高效防疫;福州市建筑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智慧厕所、智慧垃圾屋产品已经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应用,其中智慧公厕集光伏发电、自动消杀、肥液固碳等功能于一身,通过生物降解处理技术,能就地消纳污水、废物,并转化为灌溉水,有效解决了现有公厕的废水排放难题。
在推进成果转化的过程中,设计企业通过与外部企业合作推进资源互补,完善新产品、新市场布局。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深耕减隔震技术,通过与震安科技成立合资公司,依托其产品生产与市场销售经验,形成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减隔震产品服务体系;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与成都新筑交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成立新公司,作为嵌入式连续支承轨道系统产品的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主体,积极迎合轨道交通减振降噪市场不断提高的需求。
设计企业加快实体化运作
推进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是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十四五”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2022年以来,设计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明显加快,许多企业通过深化内部系统变革促进资源集聚,实现实体化运作。
一方面,设计企业成立独立的数字化研发机构,作为技术平台整合内外部资源。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设立智慧城市创新中心,开展智慧城市与智慧社区的产品研发,运用业务赋能;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设立城市信息模型(CIM)研究中心,以此为平台推动集团内各类规划设计、数字化技术团队的研究力量进行充分合作,同时通过CIM技术与产品为外部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设计成果体验,实现项目智慧化与数字化设计的转变和提升。
另一方面,着眼于数字化业务,设计企业纷纷成立科技公司助力数字化产品推广。2022年1月,中国能建组建数科集团;6月,华设集团联合智能驾驶解决方案龙头企业深圳佑驾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江苏源驶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智慧公路、智慧港口、智慧机场等领域的协同应用技术服务;8月,福州城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福州市城建数智科技有限公司,苏交科成立交通科技有限公司……经过数年培育,数字化业务厚积薄发,从培育阶段进入应用推广阶段,成立子公司将作为数字化业务运作实体,一方面赋能企业转型需要,助力业务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通过独立运作更能激发产品市场化活力。
目前,上市已经成为设计企业突破业务瓶颈的重要手段之一。企业申请上市的动力加大、脚步较快。根据《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发展年度研究报告(2022)》年度调研结果显示,有超过25%的企业在近两年有上市打算,该比例在2021年仅不到10%。
从2022年设计企业上市情况来看,与2021年相比,数量大幅减少,截止到2022年11月底,仅有5家企业成功过会,2021年为11家。这5家分别是常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建科股份”)、矩阵纵横设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矩阵股份”)、浙江数智交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数智交院”)、苏州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苏州规划”)和笛东规划设计(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笛东设计”)。
除上市企业数量减少外,还有部分企业上市进程受阻。正业设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正业设计”)、同圆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同圆设计”)、四川中泰联合设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泰设计”)撤回申请;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广东建科”)上市暂停。
从企业披露的信息来看,问题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业务区域高度集中,例如正业设计超过九成收入来自黑龙江,从而导致营收不稳定;二是受上游房地产市场影响严重,例如中泰设计房地产业务营收占比近九成,融创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和恒大集团是前两大客户,应收票据占比接近70%,两大地产企业相继暴雷之后,应收账款增速大于营业收入,加之未及时开发出新的增长点,企业经营质量下降。

资本运作呈现多元化
聚焦关键资源的获取
2022年以来,行业资本运作活动较为活跃,剔除由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带来的股权变更活动外,截至2022年11月底,与设计企业相关的资本运作活动有十余起。其中,上市企业凭借资本优势成为资本运作主体,设计企业既有作为标的买方,也有作为标的转让自由股权的情况,归根到底是为了整合关键资源支撑未来长足发展。总体来看,按照不同资源诉求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一是设计企业通过收购外地企业迅速打开区域市场。例如,2022年10月,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苏交科”)收购广东惠和工程检测有限公司是为了推动苏交科在广州的属地化建设,有利于打开广州城市基础设施检测业务市场,打开南京-广州双中心的国内发展新格局;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深城交”)收购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将帮助深城交拓展华东地区的交通业务。
二是设计企业通过收购获取资质,助力多元化发展。例如,深圳奥雅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全资收购重庆渝高工程设计有限公司100%股权,从而取得建筑设计行业(建筑工程)甲级资质,有利于企业在教育公建类业务方面的拓展;另外,维迈科建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并购上海广厦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获得了建筑设计甲级资质,将进一步助力维迈科建在文博文旅设计方面的力量。
三是设计企业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企业构筑全过程服务能力。例如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收购安徽省建院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将助力企业打造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模式;江苏中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收购浙江科欣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有助于增强企业EPC以及项目管理方面的业务能力。
四是部分民营设计企业通过股权转让重回国资体系,以获得集团资源长期支持。例如,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转让23.08%的股份给贵阳产业发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变更为贵阳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同样地,中设股份转让26.64%的股权给无锡市交通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转为无锡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民营企业借力国资发展无疑有助于降低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
国资国企改革深化
推进重组整合
2022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的收官之年,国资国企改革持续深化,设计企业结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在地方政策指导下推进重组整合以及混合所有制改革,呈现出一些新变化。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已步入尾声,但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仍在持续。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2022年,在工程建设相关领域资源整合以及混合所有制改革呈现出以下新变化:
一是央企专业化整合步伐加快。2022年7月以来,先后有24组央企专业化整合项目落地,呈现出推进速度明显加快,涉及行业领域覆盖面明显扩大,以及专业化整合项目出现了更多的跨企业、跨区域、跨出资人主体等特点。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翁杰明在中央企业深化专业化整合工作推进会上表示,今后一个时期,中央企业专业化整合工作的主要任务是:重点围绕“突出实业、聚焦主业、做精一业”目标,从“进、退、整、合”四个方面加大力度推进有关工作,可以预见央企专业化整合进程会进一步加快。
二是组建设计集团成为地方国企改革的热点。近年来,许多地方政府通过将区域的多家设计咨询单位进行改革重组,推动设计企业从单专业、单环节的设计咨询服务向城市建设综合技术咨询服务转变,打造成为服务于地方城市建设发展需要的高端智库机构。2021年底,哈尔滨设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该公司整合了哈尔滨市勘察测绘研究院、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等7家事业单位转企后的资源要素,立足黑龙江,面向全国,助力城市振兴。2022年3月由海南省建设项目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海南省设计研究院为基础组建的海南省工程咨询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揭牌成立,聚合全省设计资源,为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三是设计企业反向整合母公司,凸显设计价值。为强化国有企业的市场地位,湖北省国资委将日常监管一级企业从28家降至10家,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南建筑院”)就是其中之一,按照改革方案,以中南建筑院为主体,将原来母公司中南工程咨询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其他分子机构整合成立了中南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通过“反向”整合母公司更好突出武汉作为世界“设计之都”的称号,推动相关资源整合、要素聚集、功能提升,进一步提升湖北省、武汉市设计整体竞争力与实力。
四是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战投的选择更加多元化。2022年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简称“湖南交通院”)和新疆兵团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兵团设计院”)先后完成混改。在战投选择上,湖南交通院引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作为战略投资者,巩固市场资源的同时提升全过程服务能力;兵团设计院引入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有利于兵团设计院在BIM技术方面的建设。
监制|肖冠琼
编辑|江蓓芬 胡雯婕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