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兑”这个词如今在白酒界算是臭了,很多酒厂不敢提,经销商唯恐避之不及,消费者见到第一反应就是假酒。
建国后,新工艺白酒代替了传统白酒成为中国白酒的主要生产方式,新工艺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勾兑”。
最初的勾兑只是为了协调不同轮次酒之间的味道,同一等级的不同酒缸出来的酒,有的味短,有的甜味,或者酸味单薄,或者略带杂味。如果任由这样的酒流入市场,伤害的是群众品酒的体验感。
为了取长补短,协调出最好的口感,不同轮次之间的酒要进行勾调,按比例勾兑,以达到酒体口味的稳定性和不同批次酒的一致性。
勾兑如何被污名化的?
1997年,秦池酒从四川购入基酒,不懂白酒工艺的媒体报道称“秦池酒用川酒勾兑”,后来也没有更正这个说法,一件不好的事和勾兑扯上关系也就算了。
紧接着的1998年山西假酒致人失明、身亡的事件是彻底的将勾兑打入深渊,铺天盖地的报道都用勾兑来形容工业酒精添加酒。
之后很多年,勾兑酒已经成为“酒精酒”的代名词,包括很多行家都在用。酒厂无奈之下,只能用“勾调”二字取代“勾兑”,彻底地不解释了。
然而,一些别有用心的酒厂从这里嗅到了商机,说自己的酒是“原浆酒”并且是“年份原浆”。
后来某品牌也为自己的投机取巧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当消费者察觉出自己买的依旧是“勾兑”后的年份原浆,这个谎言不攻自破。
至今还有不少名气不大的酒,依旧敢说“原浆酒”这三个字,不明真相的群众也依旧会上当。
要了解一件事,原浆酒不好喝,有名点的酒厂都不敢说,基酒不做勾调敢出厂售卖的,那一口下去,无异于砸招牌。
消费者买白酒不过是为了饮用或者商务,要了解相关的酒知识,不上当,不露怯,不然商务席上用“年份原浆酒”会让人看低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