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博览奇观】世界上最小的城市,占地面积没有卧室大,“市民”竟是一棵树......

作者:本站编辑      2023-01-20 04:20:13     47

                                                                                                  


 本文获授权转载自温哥华的小麦克

2004年初夏的一天,世界上最小的城池-南阳新野汉桑城内由关羽亲手栽种的古桑树首次结出四色桑果并盛开朵朵小白花。尽管已过去1800多年,但由汉桑城古桑树结成的桑果不仅果实大而饱满,而且味道清香甘甜。事实上作为刘备集团曾经的栖息地,新野周边现保留有大量与东汉三国历史有关的遗迹,见证了刘备集团是如何走出人生低谷,逐渐迎向胜利的巅峰。

公元201年,随着袁绍在官渡之战中被击败,依附袁绍的刘备则再次失去靠山,在曹操的追击下,被迫放弃根据地汝南即今天的河南驻马店,前往荆州投奔刘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东汉三国时期的荆州和今天的荆州不是一回事,虽然两者名字一样。今天的荆州是湖北省下面的一个地级市,但东汉三国时期的荆州,管辖范围涵盖今天的河南西南部,湖北湖南大部,以及贵州,广西和广东小部分地区。刘表是于190年由朝廷任命为荆州牧,驻地在武陵郡汉寿县,即今天的湖南常德汉寿县,然而当地遭到黄巾起义战乱和余党黄巾贼的严重破坏,迫使刘表将驻地迁往南郡襄阳县,即今天的湖北襄阳。当刘备投奔刘表的前夕,曹操通过与张绣的反复较量,最终取得了荆州南阳郡要地宛城,即今天的河南南阳宛城区。所以当时刘表治下的荆州,只能完整控制南郡,江夏,长沙,零陵,武陵和桂阳六郡,唯独南阳郡让曹操打开了宛城的破口。


对于刘备的到来,刘表表面上热情欢迎,可实际上却是警惕提防,同时也想利用刘备。刘表不让刘备进入荆南核心区域,而是将他安置在南阳郡新野县,让刘备去镇守荆州北大门,以抵挡曹操可能的进攻。这一年刘备41岁,他在新野呆了整整七年,居住在今天的新野县公安局院内,即当年的刘备故居遗址,现存一棵古皂角树,为挂剑的地方。

不过刘备总体上还是尽忠职守,他在新野积极练兵屯粮,加固城池,与百姓相处秋毫无犯。一次刘备与关羽从练兵场归来,而赤兔马则拴在一棵桑树下,由于很长时间没喂,赤兔马将桑叶啃了个精光。刘备得知后深感过意不去,就让关羽重新栽种一棵桑树赔礼道歉,并用砖块将桑树围起来,形成一座小城池用来保护桑树,而这就是新野汉桑城和古桑树的由来,位于原新野县汉桑城小学院内。


但是刘备始终不甘心从此蛰居新野平庸度过此生,一天他与刘表宴饮时,发现自己大腿内侧因常年骑马而消失的肥肉又长了出来,于是泪流满面地说道:“时间过得飞快,我眼看就要老了,但复兴汉室的功业还没有完成,想来心里很是难过。” 宴饮结束后,刘备痛定思痛总结经验教训,认为自己早年失败很大程度是在于没有真正的谋士来辅佐,这就为后面的三顾茅庐埋下了伏笔。


虽说在今天的新野县政府对面有一处楼阁式建筑被命名为汉议事台,为清末民初重修,是当年刘备请出诸葛亮后共议军机大事的旧址,但三顾茅庐并不发生在今天的南阳。毕竟同样的道理,今天的南阳并不等于东汉三国时期的南阳,特别是南阳武侯祠靠近宛城,前文提到宛城为曹占区,刘备不可能去曹操的地盘来请诸葛亮,但之后回到自己的势力范围新野议事台与诸葛亮日常商议还是符合现实的。

更何况当年南阳郡下面还有一个邓县,而隆中就属于邓县的一部分,南朝宋裴松之在给《三国志》做注解的时候,最早提出“亮家之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等到明朝邓州知州潘庭楠在编纂《邓州志》的时候,也承认“十二年, 备三顾诸葛孔明于隆中......南阳之邓县号曰隆中。”只不过当时隆中是南阳郡一部分,因此诸葛亮才称自己躬耕南阳 。


值得一提的是,火烧博望波并非诸葛亮初出茅庐第一功,而是全程由刘备策划指挥。202年当许昌空虚时,刘备曾奉刘表之令欲偷袭之,不过随着夏侯惇等人率军南下,刘备只得回师救援,于新野县北博望坡设好伏兵,假装惧敌退却,待夏侯惇追到博望坡时,刘备放火大败夏侯惇。如今在博望坡旧址有棵枯死的古槐树,周围田地多次出土过人骨和兵器,即为火烧博望坡的实证。

博望坡之战迎敌夏侯惇后,关羽和赤兔马又曾在一棵桑树下歇息,现在这棵古桑树还在,位于今天的新野县沙堰镇政府院内,同样在外围堆积成小城池,被命名为关宿桑。
208年曹操趁刘表去世和刘琮投降,再次南下攻打荆州,而这次刘备只得弃城离开并准备联吴抗曹。临行前新野百姓纷纷前来送行,关羽的赤兔马也在新野县北小石桥留下了印迹,是为拦马桥。

为了纪念刘备集团,清末民初新野士绅集资重修汉桑城,而现存城墙南北长6.59米,东西宽4.49米,墙高2.88米,城墙,城门和城垛一应俱全,只是城内唯有一棵古桑树,因而得名世界上最小的城池,被收录进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以供后人缅怀。
本文参考资料:《三国志》 ,《寻找三国》,《新野县志》,《邓州志》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