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药酒的社交属性为什么比较弱?——中国酒业文化散论之三十八

作者:本站编辑      2024-03-18 13:39:31     25

药酒,一般是指在酒的发酵过程中或者成品基酒中,加入植物类、动物类等道地中药材作为呈香、呈味物质,具有一定治病、保健功效的酒类产品。
药酒曾经无比辉煌。从近几十年出土的先秦、两汉简帛文献来看,先秦到秦汉时期,酒本身就是药,而且是“中华第一药”,比如“天回医简”成方中与酒有关的占比达50%以上。当时的中医如果不懂酒,就不能称之为“医”。因此,“酉”是“醫”的核心组成部分。
酒即药。故而,“药酒”还是“酒药”,是很难分清的。酒有时作为单独的“药”出现,但大多数时候是和其他中药材共同发生作用。于是,这样一种习以为常的做法,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直到今天,相当多的消费者一旦有了某些名贵中药材,就会找来高度白酒,泡酒喝。制作和饮用药酒,成为几乎没有门槛的、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
药酒是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产物。某种药酒是否具有某种医用功能,是经验的总结。清末明初,中国社会开始了初步的、基于手工的小型工业化。因此,大约100年前,中国市场上的酒类产品中,药酒仍然是一个大类。
建国之后,中国迈入大规模工业化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药酒的药用功能,要经过严格的科学验证。但中医药是一种“整体构效”的经验科学,有许多内容很难通过分子级的科学分析,得出确切而稳定的科学结论。于是,绝大部分药酒退出了市场。
社交酒局是一个战场。
社交酒局的重要功能,是寻找机会、达成共识、把事办成。达成共识是关键。中华民族是一个含蓄的民族,不喝酒很难打开话匣子,许多共识要在酒酣耳热之后才可能达成。从开始喝酒到酒酣耳热,既要敬酒,又要被敬;敬酒要干杯,被敬要干杯,经常还免不了“拎壶冲”。对于大部分不胜酒力的人来说,“醉得慢”是保证支撑到“酒酣耳热”达成共识的基本前提;“醒酒快”是在一场酒之后、尽快重返战场、达成新共识的基本保证。
既然是战场,就需要战斗力。中国社交酒局,是强者文化,有“三强标准”,既要经得起身体素质的考验,又要经得起心理素质的考验,更要经得起长期战争的考验。“久经考验”的“三强战士”,才是社交酒局的佼佼者,才是更多机会的获得者、更多共识的达成者、更多事情的办成者,也往往是江湖上的成功者。
药酒,不属于“强者文化”,而属于“示弱文化”;不适合“战斗”,而适合“和平”;不是展示“战斗力”,而是对“战斗力”的一种对冲;宜于家庭,不宜于战场。
社交酒局,喝什么酒,是由坐主位或主陪的“意见领袖”决定的,他们是战场的领导者。既然是战场的领导者,一般不会提倡“药酒”上战场。很少有机会上战场,上了战场会不同程度地对冲战场氛围,导致“药酒”只能以家庭为单位,很难成为市场的主流饮品。

主编:任志宏
副主编:张志刚
设计:张浩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