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教育的问题,我想从多数人认可的教育观念开始。中国的家长或教师,对子女或学生的要求,大致认同如下的教育观念:子女或学生要学好知识,要学有用的知识,最终要成才。
今天,我想对这个多数人赞同的、听上去理所当然的教育观念,提出一些不同的思考。
这个教育观念中包含了教育的三个基本问题,即“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学”,也就是关于教育的“What”“How”“Why”的三个问题。
我先说出我的观点,之后再来详细论说。
首先,我要讲学什么,讲知识的“有用”与“无用”,我要论说的是“无用”知识的有用性;
第二,我要讲怎样学,讲“学好”与“好学”的区别,我要论说的是“好学”比“学好”更重要;
第三,我要讲为什么学,讲“人”与“才”不完全是一回事,我要论说的是“育人”比“育才”更根本。
我对中国教育中的这三个基本问题的不同思考,在当前中国的环境和语境中,有相当的现实针对性。
在这篇文章中,弗来克斯纳对柯达公司创始人柯达先生认为马可尼(GuglielmoMarconi)发明的无线电收音机是最有用的发明提出质疑,认为麦克斯韦尔(Clark Maxwell)和赫兹(Heinrich Hertz)的理论贡献更加有用。
举一个经济学的例子。
再举一个工程中的例子。
以上三个例子告诉我们,对知识有用性的认识不能过于短视。
短期功利主义在教育中很严重。
有趣的是,不少美国商界的成功人士,他们在大学本科读的是“无用”的人文类专业。
有许多原因,使得毕业时间较长的人对知识“有用”的看法会基于更加长远的考量。
首先,知识发展得快,过时得也快。许多在大学里学的知识虽然一时有用,但是没有多长时间就变得过时了;
第二,多数人在一生中要更换多次工作和专业,他们后来从事的工作与他们早年在大学选择的专业不一样,甚至相距甚远;
第三,人们对未来预测的能力很有限,只有在事后才能看清。乔布斯这样反思:“在我念大学时,是不可能把未来的很多点连接起来的。只是在10年之后,当我回头看时,是如此的清楚和显然。”
因此,所谓“无用”与“有用”之分,大多是短期与长期之别。在学什么知识这个问题上,我们要着眼于长期,不要急功近利。
以上用长期观点来理解知识的有用性,仍然是把知识作为实现某种目的,诸如工作成效的一种工具。
进入大学后,“好学生”就不应该是这种类型的“学得好”的学生,而应该是“好学的”学生。
“学好”与“好学”有很大区别,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学”的境界:
“学好”是今天学习的一个结果,而“好学”则是今后学习的一种习惯;
“学好”只是对学习已有知识的一种度量,而“好学”则是对学习未来知识的一种态度;
“学好”是为了掌握知识,而“好学”是为了探索问题;
“学好”得到的是答案,而“好学”追求的是真理。“好学”远比“学好”更重要。
“好学”是懂得怎样学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中有若干要素,我特别要强调“好奇”“好问”“好思”这三点。
我把好奇放在首位。
好奇是好学的第一要素,好学源于好奇。然而,我们发现,中国学生普遍缺乏“好奇心”。
好奇往往导致好问,而好问是质疑既有知识、探求未知的起点。
中国学生回到家里,家长会问:“你今天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好思则是好学的核心。
如何思考?不是人云亦云,而是独立思考。
我希望在大学教育中能够改变“好学生”的定义,并改变学习的方式。
但是,“人才”是由“人”与“才”两个汉字组成的。“才”的英文是talent,而“人”的英文是person或human being。“才”关注的是“三力”:创造力、分析力、领导力。
人有“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度量“才”的词是成绩、成功、成就,而形容“人”的词则是自由、快乐、幸福。
“育人”比“育才”更根本,是因为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
中华文化的传统、中国教育的传统,从来都是重视“人”的传统。
梁启超1914年到清华演讲,题目是“君子”,对应的英文是gentlemen。
他还引用王阳明的话:“治山中贼易,治心中贼难”,说明“做人”比“做事”更难。正是由于此篇演讲,“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才成为了清华的校训。
不过,这种由“人”向“才”的转向近年来在中国走向了极端。
在经济学中,人有两个作用:一是作为劳动力,其中包括“才”的贡献。
另一方面,在康德看来,人只能是目的,不能是工具。康德的哲学使得“人是目的”这一价值更加清晰和突显。
教育如何体现“育人”?
人文是相对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而言的。人类文明的进步从来都是科学进步与人文进步并举的。
人生既有对人生发展的梦想,更有对人生意义的探索。
在我们当前的教育中,相对而言,我们更缺乏对人文精神、人格养成、人生发展的教育。理解人文价值,坚守人格底线,反省人生意义,应该成为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的必修课。
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学,是从学生视角提出的问题。
虽然各项目的学生群体不同,学习阶段和学习目标不同,但是这些改革有一个一致的主线,就是把传统的以知识为核心的教育方式,改变为“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即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获取。
在这个“三位一体”之中,我们首先强调价值塑造,之后是能力培养,最后才是知识获取,并且在实施中更加侧重长期有用,以及有助于“育人”的知识。
每年秋季在清华经管学院本科生开学典礼上,我都会为新生们讲话,向新生们传递新的教育理念。
事实上,我在过去三年——2012年、2013年、2014年的三次讲话的主题,正好分别是“‘无用’知识的有用性”“‘学好’与‘好学’”“‘人’重于‘才’”。
所以,这三个主题是我多年教育实践的结果。不过,今天我还是第一次把这三个主题放在一起讲,体现出我对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学这三个教育基本问题的整体思考。
也许,这就是我对蒂尔所提出问题的一个回答:我上面所讲的这些教育理念,可能就是那些重要的真理,但是很少有人同意我的。
【注】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此只是教育教研公益转载,非商业使用。
(转自:邓伟雄工作室)
【投稿须知】公众号《许兴华数学》诚邀全国各地中小学数学教师、教研员和数学爱好者热情投稿!来稿时请注意以下五点:

【推荐阅读】
李鸿昌杨春波等:圆锥曲线中的定点问题.新高考版《高中数学一点一题型》新书预读.(许兴华数学)
2022年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希望联盟夏令营试题(二)及参考答案
【高考集锦】2022年全国高考数学卷试题汇编(含解答.高考真题)
【重要参考】近四年广东高考投档分数及最低排位汇编!请及时收藏!
【解题研究】用“对数单身狗,指数找基友”研究高考导数难题(之二)
2022年高考全国卷命题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附九科全国卷试题评析)
蔡玉书——简单的递推数列(2011年中国东南数学奥林匹克数列试题的解法)
许兴华:从《2020年清华大学强基计划数学试题》的部分题型谈数学学习的体会
黎福庆——把握课标要求.理解教材内涵.落实核心素养(新课标学习与探索)
【教育博览】“一半学生上不了普通高中!”教育部门又发通知,家长炸锅了!
【解题研究】平面向量"最值问题"常见的八大题型——每一种方法都要掌握
【重磅】教育部推出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所有科目的名师课程视频全部免费学习
高考数学压轴题05: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极值与最值问题(高考研究.共9讲)
【最新参考】2021年高中数学最新教材-新高考人教A版详细目录和详细内容
【最新参考】2021年高中数学最新教材-新高考人教A版详细目录和详细内容
2021年7月清华大学(新高考版)中学生学术能力测试数学试题与解析
北大数学天才韦东奕:不看电视不用微信,爱听收音机!去年还穿着高中校服!初中作文曾把老师看晕
【教育博览】2021新高一:中西部七省高考秋季或将开启3+1+2模式!新高考模式最全解读!
许兴华——从《2020年清华大学强基计划数学试题》的部分题型谈数学学习的体会
【教育博览】尖子生的秘密:连晚上学习都是有套路的!很实用,转给孩子吧!
【高考志愿】超好高考志愿填报攻略!别让孩子的分数毁在报志愿上,转给高考生
【太重要了】高考志愿这么填,等于多考20分,特级教师为你支招!
北大数学天才韦东奕:不看电视不用微信,爱听收音机!去年还穿着高中校服!初中作文曾把老师看晕
【高考研究】2021年高考数学很有可能要考的80道题! 认真看了才知道命题有这些规律...
公众号《许兴华数学》近年(2018~2021年)“高考研究”与“数学解题”优秀文章136篇选读
【春节快乐】适合教师在假期观看的十部电影(内有视频,点击可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