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白酒——去兮,不舍兮?

作者:本站编辑      2024-01-12 21:45:09     4

“无酒不成席”的“酒”可能会发生变化,卖出天价的白酒也许从此会和房价一样从高峰走向没落。

小时候的记忆里,再穷,来了重要的亲戚,比如姑爷、娘舅,都要炒几个菜,菜无法太好,去供销社打斤散酒是必须的。虽然那时候温饱都没有解决,身上穿的衣服补丁落补丁。这酒明明就是个消耗品,但是这种时候还是要拿出家里仅有的零花钱来买瓶酒。虽然家里管着柴米油盐的母亲们知道家里没有钱,但是对于男人的酒她们也是没有怨言的。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这普通的家庭虽然没有李白的豪气和洒脱,和李白的消费理念也不同,但是这千百年来传下来的风俗礼节,即使不识字、没文化的家庭,也是懂得的。

当然遇到了红白喜事,男人的桌子,女人的桌子,小孩的桌子,宴席上年龄不分大小,会喝不会喝,桌子上都要上酒。春节这样的大节,家家更是都要有瓶酒。

我记得我小的时候,还没有分产到户,一年下来每个家庭分的粮食还不够吃,但是到春节,全乡每个家庭分两瓶酒。那时候的酒是地瓜干酿制的,据说入口有点苦,但是今天想来,它也是纯粮固态发酵,不是今天的勾兑酒,相比较来说也比今天好多酒质量要好。

到今天在我们老家、徐州那一片、山东临沂地区,一些七八十岁的老人还是喜欢喝这个地瓜烧。习惯了它的口感,不伤身。

白酒最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历来有争议。有人说发自唐朝,有人说产在宋朝,更有甚者说它汉朝周朝便有,端得各有依据。真正有比较明确史料记载的白酒,应该从元朝开始。

其实酒的诞生,我想纯属偶然,可能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有了。不是有传说吗,原始人类采集果子放在树洞里,树洞里下雨进水,果子发酵,诞生了果酒,喝上微醉微醺,飘飘然,甚是舒服。后来人类知道这是好东西,开始按照此法专门制作。

还有一种说法是人类有了陶器,把多余的谷类放在陶器里储存,以备不时之需。无意中陶罐进了水,谷子受了潮,发了牙,后来发酵,诞生了酒。

不管这哪种方式诞生的酒,这酒都不是蒸馏酒,度数都不高,所以才有了杜甫《饮中八仙歌》那些大侠们用斗喝,千杯不醉的状态。其实李白要是能喝上今天的50度以上的蒸馏酒,他才知道什么叫酒,他充其量就喝个几度酒精的米酒。唉!生不逢时,我都替他遗憾。

“盛世剑南春”,剑南春酒厂说自己的酒厂在唐代就有了。“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说三国时曹操就喝我的酒,翻阅资料才知道,蒸馏酒技术和蒸馏器皿在元朝才从波斯传入中国,这时候我们国家才出现了高度蒸馏酒——也就是今天的白酒。我想杜康也好,剑南春也好,名字、品牌早就有了,酒应该还是米酒或者果酒。你没看见三国时的资料,盛酒用的容器都很大,斟酒都用勺子舀。那些说蒸馏白酒源自我们国家的人,一定是不了解历史,喝了两盅酒,胸中荡气回肠,非要把一切发明发现都归结于自己,证明中华酒文化也是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就像今天的日本人、韩国人把很多的中华文化窃为己有,申请专利,说什么都是他们的,不知耻!韩国的国旗、他们的文字都是从中国来的。

其实谁发明的白酒不重要,要知道,七八十年前,白酒还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底层劳动人民的酒,劳动之余喝杯酒解解乏,让酒有了市场。它的发扬光大,不过也就这几十年的时间。

反正我看见1949年以前的电影,老外也好,国民党的将领也好,还是上层社会的那些白领也好,都是喝的葡萄酒。战场上国军将领已经被包围了,还端着高脚杯,喝着进口葡萄酒。

解放后可能中国比较贫穷,能活着,能走出困境,是当时政府和全国人民的愿望。没有葡萄酒种植和发展的空间,白酒喝一点能够晕乎乎的,感觉挺好。再则,共产党人在四渡赤水的时候经过茅台镇,喝了茅台酒,解放后,这些人带动了中国白酒的消费。慢慢地白酒成了中国酒类中的主流。随着中国人口数量的增多,喝白酒的人的习惯的养成,白酒在中国的消耗量世界第一。

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曾经的成本低廉、包装简陋、口感苦涩的低端酒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一些富起来的人要面子,要送礼,自然抬高了白酒的包装档次、质量和价格。一些官员腐败,追求年份酒,非茅台不喝,抬高了茅台酒的价格。现在的茅台已经不是用来喝的了,一般人只能望其项背。有一些买茅台的人,是只看不喝。

近些年,白酒的价格一路飙升,各路神仙齐上道,是个酒厂都做高端酒,标价都是千元以上。面子终究战胜了里子,酒成为畸形酒局的替罪羊,乃至其中翘楚,具备了金融属性,成为很多人眼中的硬通货。

2023年的双十一,网上销售的白酒,很多价格都出现了倒挂。网上价格已经远低于酒厂给经销商的供货价,更别说零售价了。从我自己的感觉,我在2023年的用酒就少了很多,是往年的30%吧。以点带面,整个经济疲软,造成消费购买力下降,白酒的销量也出现了下降。人们在一路高歌猛进后是不是应该开始反思自己,各方面的路是不是走得太快太浮躁了。可怜的白酒是不是首当其冲,直接地受影响者。没办法,我们总是习惯于把过错怪罪于人,但又怕得罪人,得罪“大人”,只好怪给了物。

短期的白酒市场销售下滑,疫情和经济疲软可能是一时的影响。长期来看白酒的未来肯定是没落的,白酒必将没落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受众群体发生了变化

现在喝白酒的主力主要是20世纪6070年代出生的群体;80年代的居中,白酒也喝,啤酒也喝;90年代的基本不太喝白酒;50年代的已经喝不动了,小酌而已。

在这之前的几十年,生活刚开始富裕,终于能吃上饭了,喝得起酒了。当时的年轻人聚到一起死里喝,不喝个天昏地暗,全桌趴下不算数。夜市上喝,地摊上喝,有的柜台上喝,两个人碰到一起没有菜也可以喝。

我们这一代的孩子基本是90后,你让他们喝,坐在一起,他们也可以和你喝白酒。当桌子上全部都是他们同龄人的时候,基本是见不到白酒的。我们家孩子也是三天两头在外面聚会,他说他几个月没有喝白酒了。

如今的年轻人,对白酒没有了执着。大家都是那个年纪过来的,我们那时候没有太多的选择。现在的年轻人喝酒,多愿意选择啤酒、酒类饮料等。现在的超市五颜六色的“花酒”琳琅满目,说明它有需求。一些追求时尚潮流且家境富裕条件优越的年轻人,则会选择了洋酒、红酒。

有人说,年轻人之所以不喝白酒是没到岁数,阅历不够,这是阳春白雪思维的想法。

喝什么酒是长期养成的习惯,所谓岁月的沉淀、人生的酸甜苦辣不过是一厢情愿。你现在没有喝白酒的习惯,将来也很难有。再者说来,喝白酒并不是什么高端行为,也代表不了品位的高低。看看曾经的黄酒,如今是个什么境遇。

60后已经进入了60岁的年龄,大家都注意养生,能够健康地活着很重要。近年来由于物质条件的极大丰富,很多富贵病、血液病增多,脑梗、脑出血、心肌梗死等突发疾病越来越多。看着身边同龄的朋友突然就离开了,6070后都在反思,身体重要,家庭重要,责任重要。少喝点!

随着这个主力军的老去,喝白酒的有生力量将逐渐减弱。

二、国家反腐的因素

中国人讲究办事不办事,先坐一坐,喝喝酒,混个脸熟,酒桌上先建立感情。这两年反腐力度越来越大,曾经办事不办事都敢来混饭的基层公务员,也不敢随便吃喝了。这个群体在日常消费中占据很大比例,他们带火了普通价位的酒和餐饮。

公务接待取消,给国家节约了很大的一笔开支。记得早些年的局长处长们都希望到一个肥一点的单位当一把手。车子加油、朋友接待、吃吃喝喝、一年能自己掌握几万经费,有面子有里子。现在不行了,现在都是责任和担当,大家都不愿意干这个一把手了,没好处,还随时出事,被处分。弄不好工作了半辈子,没有个好的结局。

高层领导虽然还有特权、内部接待、特殊隐蔽接待等,收受高档烟酒也有,但是在目前的这种反腐高压政策下,还是小心了很多。装样子,最起码不敢随便收,一般人约的场子他们也不敢光顾。这些都决定了酒的销量。

三、汽车的普及

令很多人想不到的是,打败白酒的不是口感,也不是工艺,而是汽车的普及。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现在朋友聚会也好,红白喜事也罢,在餐桌上大饮大喝的人越来越少。许多时候,白酒连包装盒都没人打开。有人劝酒,对方一般礼貌地回答:我开车来的,等会还有事。当然还是看关系,关系特别好的,需要捧场的,那是要喝的。

现在只要说开车来的,大家都不会再劝,毕竟现在酒驾处罚的力度很大,得不偿失。

一些人开车去参加酒局也许是刻意而为之。有的可能最近身体不适,有的不嗜酒,可喝可不喝,酒局应该参加,酒就不喝了,开上车是最好的理由。

四、很多人改喝了红酒

我身边有些朋友,曾经喝白酒很能喝,也经常喝得一塌糊涂,酒风不好,喝完酒闹事。由于职务的变迁、身份的需要,害怕影响形象和前途,改喝了红酒,或者干脆不喝酒。

五、不劝酒

由于法律规定,在一张桌子上喝酒,出了事,大家有连带责任。这样的实例已经很多了,所以大家关系再好也不劝酒,愿意喝什么都可以,适可而止,量力而行!

也许本人一直以来的生活习惯吧,

随着岁月的前行,不管老了去哪里定居,还是希望能有几个老友,几个熟悉的人能相距不远,经常聚在一起喝一杯。

认可的朋友,如果你也钟爱白酒,请珍惜现在还能和你一同共饮的朋友吧,也许,我们就是白酒最后的执着。我倒是真心希望,它不要远去,它毕竟是我们国家的一种文化。同时它也承载着我们少年的轻狂,中年的满足。太多的记忆,太多的不舍,那些年,白酒不只是酒。

2023.12.27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