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酒,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好的红酒,不一定好喝?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这无疑是悖论。红酒作为一种消费品,是用来喝的。不好喝的话,凭什么卖得贵?
那么如何评判一款红酒的好坏呢?专业人士可能会告诉你,红酒的好坏取决于葡萄园的风土、微气候、种植季的气温、降水等等。进而引申出法定产区的分级、酒庄的分级、葡萄园的分级等等。
要掌握这些信息,必须经过系统的学习,对于消费者来说,不太现实。最简单的方法——喝就完了,好喝才是硬道理!如何评判一款红酒的好坏?重点不是评判的方法,而是谁拥有评判的话语权!红酒作为一种食物,评判结果具有极强的主观性。正常的逻辑应该是谁消费,谁就有话语权。
现实情况却未必如此。“专业人士”通常习惯性地以权威自居,把消费者当小白。更荒谬的是,消费者也真的认为自己是小白,不敢质疑酒难喝,认为之所以难喝是因为自己不懂酒!
刚接触红酒时,会觉得微甜的半干型红酒,比任何干红都好喝。随着酒龄的增加,口味上会更偏向主流的干红,特别是搭配油腻、重口味菜品时。不同的个体、不同的饮酒阶段,口味的偏好是不同的。遵循自己的味蕾即可,不必迷信“专业人士”,更不要随意交出话语权!
前几年很火的一部反贪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其中有一个镜头,是赵瑞龙和汉东油气集团一把手刘新建喝红酒。刘新建小嘬一口,说这酒不错呀,比咱买的那意大利酒庄的好。赵瑞龙告诉他,这酒一瓶十多万呢!这就是现实中的饮酒场景,好不好喝就一句话。不必张口香气,闭口酒体的。
网上有不少街头红酒盲测视频,内容大致是,博主请路人分别试喝几款不同价位的红酒,然后问他们哪款酒最好。结果呈现很大的随机性,最贵的那款酒往往并没有获得最高的认可度。路人预先并不知道酒款的价格高低,品质好坏。他们的评判标准简单直接,他们觉得哪款酒更好喝,哪款就是好酒!

可能有人会觉得,路人非专业人士,做出的判断没有参考性。其实,这不是专业性的问题,而是消费者有没有话语权。你去下馆子,端上来的菜好不好吃,你有话语权吧!红酒不也是同样的道理?
当下的葡萄酒教育,试图向普通消费者普及专业红酒知识。出发点是好的,结果是红酒都快变成“玄学”了!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是阻碍红酒普及的一大因素。把话语权交给消费者,迎合他们的口味才是正确的商业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