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四晚8时,揭开岁月尘封,以心为杯,晃醒祖先们珍藏的葡萄酒。走进葡萄酒那些曾经陪伴中国人的美好时光,那些至今闪耀在我们血液深处的芳香甜美,那些中国人在葡萄酒中发现的极致风味】
中国葡萄酒风味史(141)第五章 北宋·大江奔来(20)生命的旗帜之三

明朝茅维说,他的文章是云霞在天上,江河在地上,每天遇到每天都是新的……世界可以阻挡他施展才能,但是阻挡不了他写作诗文,可以不使用他,但是不能不为他使用(《宋苏文忠公全集叙》)。这话也可以这样说:他是人中的春天。和他在一起,如沐春风,冰雪会融化,枯枝会发芽,眼里看到的都是有趣。遇到这样的春天,会滋生特殊的亲切,像约定,像携手,又像呼应。能和这样的人做朋友、做兄弟、做师生,活成春天。真好。能和这样的人在一起,聊天,喝酒,美食,旅行,吟他的诗句“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真好。
最幸运的当然是苏辙,他是苏轼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弟弟。大约是在1062年,他想用自己亲手种植的葡萄酿一斗美酒给哥哥。这是苏辙有生以来第一次和哥哥分别,他呆在京城开封的家里,望着园子里的竹子、葡萄和葵花等花花草草,每种植物一首诗,一口气写了10首诗《赋园中所有》,寄给在外地凤翔(今陕西凤翔)的苏轼。他对苏轼说,葡萄冬天时看上去一点生机也没有,到了春天,乘着阳光的势头长得很快,一下子就为棚架披上青绿的绵缎被子,现在一串串马乳葡萄果都垂落到了地面上。这葡萄的味道最初像梅子一样酸爽,完全成熟时有浓郁醇厚的奶酪味。“谁能酿为酒,为尔架前醉。满斗不与人,凉州几时致。”他希望有人能帮助把它们酿成美酒,与哥哥在葡萄架前喝个醉,谁也别想用凉州官职一类的宝贝来交换。收到苏辙的诗,苏轼回了11首诗,为弟弟在喧哗的帝都能静下心来,关起门细细观察瓜蔓一类的微小事物而高兴,说这比在东山里的谢安有品味多了,因为谢安还忘不掉富贵,还要带着酒,携着美人的手来自我消遣。他称赞弟弟这样做是“怀宝自足珍”,珍惜自己的好品质。对弟弟说到的葡萄和各种花草,他说,不管长得是美是丑,灿烂还是破败,都是顺应每个季节而生长的,“阴阳不择物,美恶随意造。”大自然创造生命时是自然随意的,不会做喜爱或不喜爱的选择。他像春天的阳光一样,开导着弟弟要像季节中的花草,坦然面对生活的变化。
在他眼里,弟弟从小心胸开阔豁达,天赋资质接近了宇宙的生命力(“自少旷达,天资近道,”),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与自己学识相当的,才华比自己强多了。20多岁时,他们俩随父亲告别四川盆地里的家乡眉山,来到东京参加科举,住在供边远地方来人住的旅店怀远驿,吃着简单的食物,白天做考试练习,夜里听着屋外的狂风,手拉手约定,在将来闯出一番事业后,一定要买一块地,盖间房,住在一起,过床对着床地听秋天雨声的悠闲日子。后来,他们一同考上科举,苏轼到了凤翔任判官,苏辙留在京城任职。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大部分时间不能在一起,但是,不论走到哪里,在做什么,两人的心都时时在一起。苏轼说,如果让自己选择相伴一起上路的人,没有比苏辙更让自己快乐的了,“吾从天下士,莫如与子欢。”“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不见六七年,微言谁与赓。”苏辙不单单是自己的弟弟,更是最好的朋友,是离开了有些话就再也没有人能倾述的人(《初别子由》)。没有比苏辙更好的对话者了,苏轼什么话都能对他说,生活中的琐事,旅途中的见闻,连给朋友写的诗也要给他看看,仿佛这个兄弟就是自己的自言自语。
1079年,当他落入“乌台诗案”陷阱(详见#《东坡苏轼,当葡萄酒流过赤壁。东坡是邻家小妹、隔壁老王吗?》)时,苏辙向朝廷上书,请求用自己的官职换取哥哥的性命。在狱中,苏轼估计自己一定活不出去了,留诗给苏辙,“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希望来生还做兄弟(《狱中寄子由二首》)。他被贬到黄州后,苏辙受牵连贬到筠州(今江西高安)监管酒税,在赴职前,亲自护送他的妻子和王朝云到了黄州。在他被贬到海南时,苏辙也被贬雷州,兄弟俩在藤州意外相遇,一起同行到雷州,一起待了一个月。这段时间,他痔疮病痛发作,痛得不停呻吟,整天整夜睡不着,苏辙整天整天不睡陪着他,为他吟诵陶渊明的诗,不住地劝他戒酒。
在苏辙心里,哥哥学识渊博,特别是经历了贬谪黄州后,写出的诗文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像河川刚刚在眼前打开一样,思维的深邃、广阔和变化,让人看不到边际。自己只能震惊得瞪大眼睛,感叹追赶不上。他说,苏轼在抚助自己的时候是兄长,教导自己的时候又是老师(《东坡先生墓志铭》)。最幸运的还有哥哥为他写了一首伟大的词《水调歌头》,一首让人们到今天想起亲人都时时念诵的词。那是1076年的秋天,在与哥哥分别了7年后,在齐州(今山东济南)做掌书记的苏辙收到哥哥从密州写来的词:《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大致意思:抬着一杯酒,对着天上的明月,在想着随风飞向自由天空的最高处时,立刻意识到温情只在人间有。烦恼的是,在人间温情中的自己却在月光照射下睡不着,想不通为什么美丽的月亮常常要在人分别的时候是圆的,它不应该是缺的吗?但是,人生就是这样,有悲伤也有欢乐,有离别也有相聚,就像月亮有天阴的时候隐去,天晴时明亮,有圆满也有缺失一样。人能做到的周全,只是祝愿远方的亲人能健康长寿,一起分享美好的月光。苏辙读到这首词是什么反应,没人提到,但是,它迅速流传开了是真的,还在8年后(1084年)打动了宋神宗,看到“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自作多情地说:“苏轼终究还是爱我(君王)的”,把苏轼从黄州调到了生活条件好一些的汝州(河南汝州)任职(《尧山堂外纪》)。
苏辙说,他对人,见到好的地方就会称赞,生怕不能说到位。他总是像春天对大地万物一样,真诚地赞赏他们,激励他们,滋养他们。见到17岁晁补之给自己看的《七述》,他说晁补之的文才比人们强得太多了,“我可以搁笔了”。见到20岁张耒写的《超然台赋》,他称赞说里面的超脱潇洒在人间简直找不到,有点像苏辙写的,有让人唱一声要感叹三声的感觉。他说秦观有屈原和宋玉的才华。黄庭坚与他年龄最接近,相处起来更随意。他说黄庭坚是那种独立在万物的上面,驾驭着风、骑乘着气,与宇宙的创造者一同遨游的人,不仅仅是今天的君子们达不到的,即使像我这样豪放、浪漫和洒脱,远远离开世俗的人,也难以和他成为(一模一样的)朋友(《答黄鲁直书》)。他们在一起时像一对顽童,互相取笑,挖苦,恶作剧,苏轼说他的字像树梢上挂着的蛇,黄庭坚说苏轼的字像石块压着蛤蟆。苏轼还说黄庭坚的诗文像蟹、贝一类的海产品,放在餐桌上,那种高贵的格调气韵让其他食物都没有了吸引力,但是不能多吃,吃多了会肚子响屁多。这些人后来都成了苏门子弟,而且也像老师对他们一样,相互友爱成了男闺蜜,用张耒说晁补之与自己相处的话,是“外虽朋游,情实兄弟”(《祭晁无咎文》)。再后来,这群在春天大哥身边聚起的伙伴都成了北宋天空闪耀的明星。
公元1100年,苏轼从海南返回北方,途中在常州病倒了,临终之前,感到人生最痛苦的事,是自从再次被贬,到结束生活流亡回家,却不能见一面苏辙就分别了。他留下遗言,让弟弟为自己写墓志铭。听到他去世的消息,远在广西的黄庭坚独自两手抱着一支脚的膝部,一支脚跳着行走起来,用失去朋友就像失去一支脚的样子纪念朋友。晁补之不顾得罪朝廷的当权者,去寺院做最高礼节的祭祀。
本期观点:
【葡萄酒陪伴中国人的美好时光·分享吧】(说明,分享的软文内容为前一期)
酒客n:
度娘梅尧臣的简历便极有趣:父亲终身不仕,少年时便随中进士为官的叔叔宦游各地,自然也“宦识”了各色人等和增进了学问。这令人想到欧洲贵族带着子女的“大周游”,诞生了达尔文等人物。未考上科举,仍然以深厚的学识与才华得到皇帝的“赐同进士出身”。那次若干好友自带酒菜到私家园林的聚会宴饮,倒像是“曲水流觞”的行为艺术——流水漂移的不是酒杯,而是小船和船上的酒友。想来有一样好东西不必带了,那肯定是“万乳累将磓”的马奶子葡萄,那正是葡萄熟了的季节哈
》》下期预告:(21)生命旗帜之四陆佃 喝葡萄酒,醉里诗成醒后知
【关于作者】
欧亚民
葡萄酒作家,首次以中西方葡萄酒文化比较、中国葡萄酒文化史、100瓶中国心典葡萄酒三部曲,解锁中国葡萄酒文明密码,首创葡萄酒心灵品鉴系统,与刘加强合著出版专著《为奇迹而生——中西方葡萄酒风味撞击》、《爱在酒中——29瓶中国最浪漫葡萄酒》、《笑在酒中——29瓶中国最快乐葡萄酒》。
喜欢骑自行车在山里晃荡。
欢迎指教或想与朋友们分享的感受,请加本人微信号:ymgy2021
更多内容,请按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