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高校、产区、企业合力,让中国葡萄酒“当惊世界殊”

作者:本站编辑      2023-12-12 02:00:18     16

文 | 刘晓娟


作为中国传统酒饮品类之一,中国葡萄酒却走出了与其他酒饮品类不同的发展路径。在这条路上,左边是企业的难,右边是市场的难,最终造成了中国葡萄酒产业“不进反退”的现象。

企业的难,直观体现在数据上。从上市葡萄酒公司公布的2023年半年报来看,13家上市与挂牌葡萄酒企业中仅4家实现营收、净利润双增长,更多则仍处在亏损状态甚至停牌与退市。且到了2023年第三季度,数据依然没有好转。

而从中国葡萄酒的产量来看,中国葡萄酒在2012年产量达到138.2万吨之后,开始进入了连续10年的产量减少阶段,2022年的产量仅有21.4万吨。

市场的难,则体现在话语困境下的消费者选择上。葡萄酒作为在中国拥有上千年历史的酒类,如今却依然处在强化文化基础的初级阶段。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葡萄酒甚至成了“舶来品”。

而葡萄酒企业也选择在“高格调”的营销路上一去不复返,这一方面让葡萄酒的“舶来品”标签更加难以被撕掉,另一方面也容易在消费者心中形成进口葡萄酒优于国产葡萄酒的品质认知误区。

这种认知上的错位,同时也忽略了中国葡萄酒特有的“风土”与“文化”价值,弱化了中国葡萄酒产区在推动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这也使得中国葡萄酒差位价值空间,需要借助第三方的力量来进行弥合与扩展。而高校,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葡萄酒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高校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葡萄酒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高校中普遍开办葡萄酒学院,并配备完备的专业教学体系。

比如法国波尔多大学的葡萄酒学院不仅囊括了种植、酿造、市场研究和经济分析等教学领域,并十分重视教学、科学研究以及技术推广等方面;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葡萄种植与葡萄酒学院被誉为“酿酒专业中的哈佛”,校内的图书馆更是被公认为是世界上葡萄酒学术资料最全的圣地。

相较于国外的葡萄酒文化氛围,中国高校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有待重视。而在国内的葡萄酒教育方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1994年成立的葡萄酒学院则是中国葡萄酒发展史上的一颗明珠。

据了解,这里是亚洲第一所培养葡萄与葡萄酒教学、科研、推广高级专业人才的学院;并在近30年的时间里坚持以土地到餐桌的葡萄酒全产业链人才需求为导向,为行业输送了大批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优秀科技成果。

除了葡萄酒学院,以高校为主体展开的葡萄酒文化活动也是助力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近日,由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共同主办的主题为“中国风土、中国味道、中国文化”的第一届大学生葡萄与葡萄酒科学文化节在北京大学隆重开幕。对于中国葡萄酒来说,这是一座搭建在高校、产区、企业之间的沟通桥梁,不仅能有效推动中国葡萄酒文化的传播,充分提升年轻群体对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关注与自信,同时这还是高校携手产区与企业激活产业发展动能的开端。

为行业培养人才、传播葡萄酒文化,这是高校中葡萄酒学院以及以高校为主体的葡萄酒文化活动存在的价值,也是中国葡萄酒借助高校力量需要强化的核心竞争力。而年轻人作为未来的行业人才与葡萄酒文化传播者,被赋予了与产区、企业共同创写中国葡萄酒产业未来篇章的使命。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前校长许智宏教授站在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表示,中国的葡萄与葡萄酒产业正赶上一个历史的机遇,如何抓住这个机遇,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从科学文化的普及入手,从人才入手,吸引年轻人的热爱非常重要。

诚然,中国葡萄酒的发展道路,是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也是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但秉承着年轻人是时代的未来、是葡萄酒行业的未来这一理念,大学生葡萄与葡萄酒科学文化节也将进化成一个高校师生、政府部门和企业界互动的平台,共同推广和普及葡萄与葡萄酒科学与文化,让中国葡萄酒“当惊世界殊”。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