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酒、白酒的历史:
黄酒有多少年的历史?在中国有文字的四千年的历史里,黄酒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清末。虽然白酒企业动不动就是“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借问酒家何处是,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时宫廷酒,盛世剑南春”、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等等,拿这些诗句来提升自己的历史底蕴,但我们要知道那个时候,白酒还没出现,只有黄酒。
白酒的历史远远没有黄酒那么长,关于白酒的起源也是众说纷纭,有说起源于晚唐的、有说起源于南宋的,还有说起源于元朝的。白酒行业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是,白酒只有800年左右的历史。要知道在唐宋时期,即使白酒已经出现,那影响力和产量相对于黄酒来说也仅仅是九牛一毛。
最早的白酒出现在山西,属于比较古老的一类清香酒。明清时期,随着晋商遍布全国,白酒也随着晋商在全国四面开花,但此时的影响力仍然不及黄酒。至少在清末之前,黄酒依然是中国社会的主流,白酒那个时候还上不了大户人家的台面。
例如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里面提到:“今海内动行绍兴,然沧酒之清,浔酒之洌,川酒之鲜,岂在绍兴下哉!”,“绍兴酒,如清官廉吏,不参一毫假,而其味方真。又如名士耆英,长留人间,阅尽世故,而其质愈厚。故绍兴酒,不过五年者不可饮,参水者亦不能过五年。余党称绍兴为名士,烧酒为光棍。”
袁枚这段话中也表现了主流的大户人家,仍然对绍兴酒的偏爱有加。白酒和黄酒原本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酒类,白酒属于蒸馏酒,而黄酒属于发酵酒,就连日本的清酒在生产工艺上也在一定程度借鉴了中国的黄酒。在明清、民国时期,国人将白酒称之为烧酒,当时上流社会主要喝黄酒,以汾酒为首的烧酒还只是个配角。
白酒取代黄酒的过程:
明清时期,一直持续到到清朝中期,无论南方北方,黄酒都是主流的酒类。北方当时山西、山东、河北都是黄酒的重要产区,在河南、陕西等地也有不少的黄酒分布。在南方黄酒的影响力更强,其中以江浙地区为核心,绍兴黄酒更是闻名全国。福建、广东、江西、湖北等地也是黄酒比较重要的产区,因为工艺革新,南酒销量逐渐上升,成为中国最主流的黄酒。
那么曾经在国内大行其道的黄酒,为何现在却成为了小众酒类呢?这就要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黄酒自身的缺陷说起。白酒在清末民国时期的地位逐渐升高,到了建国后更是完全实现了对黄酒的反超。白酒之所以能取代黄酒,主要原因有三个:
第一个主要原因是粮食产量的减少。其实黄酒在经济价值上不如烧酒,因为生产黄酒费粮多,而酒精度低。因为酿造酒需要大量的粮食,但是清末民国时期粮食稀缺的情况下,显然是不能拿粮食酿酒的,所以在当时限制了黄酒的发展。再加上清末民国时期北方高粱的大面积种植,导致北方最先实现烧酒对黄酒的反超。
第二个是清末民国的乱世给了白酒反超的机会。酒本质上是让人起到放松麻醉的作用,高度白酒当然会比黄酒起作用快。况且清末民国时期的烧酒价格低廉,是普通大众都能喝的起的酒。“黄酒价贵买论升,白酒价贱买论斗”,这是清代比较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清末民国时期,绝大多数的民众都是比较贫困的,上流社会饮用黄酒,白酒是贩夫走卒等平民的消遣。
清末民国时期,经济水平下滑,白酒逐渐在下层普及。与此同时,清末战乱导致黄酒北上遇阻,白酒也趁机攻陷了北方尤其是京津地区,汾酒开始普及到京津地区的市井阶层。民国时期,民国政府中大多是江浙沪一带的地主官僚阶层,日常饮用当然以黄酒为主。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迁往重庆,绍兴黄酒因为处于日占区供应不畅,这个时候西南地区的烧酒逐渐成为了最佳的替代品。
建国后黄酒和白酒的发展:
第三个主要原因,就是建国后政府对白酒行业的扶持。像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国内的粮食甚至不能自给自足。黄酒本身就比较耗粮食,再加上小麦、大米等主食为原料,所以黄酒的生产受到了被政府地限制,使得黄酒的产量大大下降。
1949年之后,白酒得到了全面的供给保证,生产方式也从作坊式变为工业化生产,产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虽然白酒也需要粮食,但是白酒的可调节性比黄酒强,可以通过各种作物生产食用酒精再勾兑的方式。
当时把这类白酒称之为新工艺白酒,在新工艺出现的条件下,白酒成为了当时能够充分获得的酒类。酒精酒最初的初衷并没有恶意,它不过是想要让普通老百姓都能够喝得起白酒。只不过时代不同了,很多人将酒精酒看做是洪水猛兽。
建国后国家举办了五届评酒会,前四届评酒会,任何酒类都可以参加。在1952年的第一届评酒会上,共评出了八大名酒,其中白酒就占了四款。在第二、三、四届评酒会上,在评出的名酒数量上,白酒仍然是占据半数以上。1988年的第五届评酒会,因为白酒参赛数量过多(接近400款),导致本次评酒会只允许白酒参赛,最终评出了十七大名酒。
白酒行业的时代更替:
从上世纪80年代到1994年之前,白酒行业是产能为王的时代,汾酒是这一时期的绝对霸主。1994年,山西汾酒在上交所上市,拉开了白酒企业上市的序幕。在白酒行业由产能为王到产能过剩之后,销售能力的高低就成为白酒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994年,五粮液的营收反超了山西汾酒,正式拉开了五粮液的时代。2003年之后,洋河强势崛起,仅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营收就突破了百亿,一跃成为行业前三。1994年—2013年是以五粮液、洋河为代表的渠道为王的时代。
2013年之前,贵州茅台清除贴牌产品,大力扶持自身的嫡系产品。2013年,贵州茅台再次在营收上反超了五粮液,至此白酒界迎来了茅台为代表的以品牌价值为核心的时代。
取代黄酒成为主流,又经过了连续三轮的时代更替,白酒行业的发展真的越来越好了吗?其实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从整体行业来看,白酒的发展并不乐观。自改革开放以来,白酒行业的产量几乎是连年递增,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16年。
白酒会走向消亡吗
举个例子,2013-2016年间白酒产量保持正增长,国内白酒的总产量为1226.2万千升、1257.13万千升、1313万千升、1358.4千升。此后,2016-2022年,白酒产量分别为1358.4万千升、1198.1万千升、871.2万千升、785.9万千升、740.7万千升、715.6万千升和671.2万千升,出现了连续6年的下降。
此外,规模以上白酒企业每年的数量也在减少。以产酒大省安徽省为例,2018年安徽省规模以上白酒企业有112家,到了2023年,纳入安徽省统计局的全省白酒规模以上企业仅剩下39家。据今年酒业协会的统计情况来看,全国白酒总产量还在下滑,甚至不足巅峰时期的一半。
白酒会逐渐走向消失吗?我的看法是不会!白酒产量的减少,有一部分原因确实是喝酒的人变少了,再加上洋酒的冲击。可是,虽然现在的白酒行业已经不是那个靠产量为王的时代了,哪些破产的酒厂几乎全是走低价走量的酒厂。白酒行业正在迎来深度整合,有竞争必然会有失败,要么被吞并要么破产倒闭。在白酒行业中,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倒闭的永远只是小酒厂。
现在的白酒市场,就像当初的啤酒市场一样。八九十年代国内有数百家啤酒厂,到现在只剩下了雪花、青岛、燕京,再加上外来的百威、嘉士伯、喜力等等。其他的国产啤酒要么被这些巨头吞并,要么走向破产。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下,能活下来的地方啤酒少之又少。
最后:
从占据社会主流到丧失比赛资格,黄酒彻彻底底地沦为了国内的小众白酒。现如今,白酒再国内的市场份额超过6000亿,而黄酒的份额却连白酒的十分之一都不到。现如今,我们听说过的黄酒品牌也少之又少,产区绝大多数都在江浙沪地区。
两者的价格也颠倒了过来。曾经白酒是贫困百姓都能买得起的酒类,现在价格暴涨,几百上千的白酒市面上比比皆是。而曾经价格昂贵的黄酒,哪怕只有几十块钱却也卖不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