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回忆文章丨忆杨柳青“四清”展览会

作者:本站编辑      2023-01-11 03:47:28     158

 回忆文章

回忆文章丨忆杨柳青“四清”展览会

谢玉明

1965 年,在杨柳青“四清”工作分团主持下,举办了“社会主义教育展览会”,人们俗称“四清展览会”

当时杨柳青“四清”工作分团的团长是桑仁政。“四清”工作队员都是从市内各机关抽调的,也有中学的行政人员。在运动中,杨柳青镇全部 88 名干部,都集中起来接受“四清”审查。当时我在文化馆工作,全馆干部也包括其中,不论有无问题,全部“上楼”,俗话说也就是挨整。“上楼”以后要结合学习和检讨,程序是“洗手洗澡”,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共同对敌。半年之后,我第一批被“解放”,称作“下楼”,这批人都是没有问题和基本上问题不大的,按“四清”政策划分,都是“好的和比较好的”干部。“下楼”以后,我被抽调到“四清”分团,任务是筹备“四清”展览,各个工作环节都有“四清”工作队员配合,我负责外出拍照,展览策划,版面设计等,没有工休日,晚上还要加班,忙碌得很。

春夏之交,展览筹备就绪,预展时把桑仁政请来,并邀请镇委书记于焕文等十多位领导共同验收,所幸没提出多少问题,稍加修改,于1965年5月底按期展出。

我怎么也没想到,“四清”分团和镇委会把我留下来,负责展览会的管理工作。当时我还不是觉员,更不是领导干部,仅仅是“贫下中农”出身,也算“依靠对象”吧。

讲解员的条件很严格,要求政治可靠,当时由“四清”工作队员挑选了10名中学老师,由镇属机关事业单位抽调10名干部,还有从各街道抽调来20名积极分子。她们都是年青女同志,来自五湖四海。只有我和一名保卫人员是男同志,感到领导好她们,多少有点难度。她们常因琐事相互有些矛盾。因此,我们要求突出“政治挂帅”,进行军事化管理,这一招还真灵,保证了展览任务顺利进行。

当时用了几天时间培训讲解员,先背词后试讲,对声调、仪容、感情的要求很严格。讲解员分甲乙两班,按时轮换,当时没有电喇叭,都用口讲,她们是很累的,坚特两小时就得换班。

  展览内容已经记不全了,大致有“四清成就”、“罪恶典型”等几大版块,在罪恶典型中有“敲骨吸髓的石元士”、“反动地主穆欣山”、“钻进革命队伍的孙小鬼”等,展出了他们的“变天账”,隐藏了数十年的几麻袋旧俄币、从天花板和夹皮墙里搜出的大件银质器皿、兵刃,以及整箱的先祖画像等等,实物展品琳琅满目。

展览地点是“人民公园”。早年这里建立公园时,先修建了一个花窖,故名“花园”。是在无名土路(今文化路,后因运输场修建地下防空工事,向北移了10米)至西青道的地段。这里1956年只有一座大礼堂,周围是荒地。礼堂是天津专区工会作为“职工俱乐部”,投资兴建的(今为文化馆礼堂,封堵了原有的门窗,地面改成斜坡式,已非当年的面貌)。1964年通过全民义务劳动,挖了一个直径约有百米的“圆形湖”,放水养鱼、栽种莲藕。“四清”展览会就设在此处。

 展览会四周是平坦的“湖心岛”,附近农民纷纷占用,做了打谷场,只给展览会留出一条通道。展览会每天总有换下来的一班工作人员就近参加义务劳动,帮农民打场,与群众关系非常融洽,好似“军民鱼水情”

观众都是集体来参观的,由展览会负责组织,各工厂、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生产大队等凡参加“四清”的单位,都要求参观,接受教育,不留空白。

讲解员很辛苦,她们以极大的革命热情去做好讲解工作。当时全镇只有7万人口,加上驻镇大型企业、部队等仍不足10万,参观人数竟高达4万人。因

展览内容多是镇内的真人实事,使展览出现了轰动效应,观众留言1000 多条。

展览会自1965 年6月底展出,至年底

结束,总算圆满地完成了展出任务。

本篇原载于《奋斗的历程——西青区卷(1957年—1966年)》 

供       稿:郭军伟
文字编辑 :  安文训 
审       核:周    斌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