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零零后当前被誉为一个很特殊的群体存在。对于他们父母辈的给予,大多数人有优沃的生长环境,他们形成了非常有个性的特点。
零零后可以拯救职场,对于不和自己胃口的老板说换就换,而且辞职之前丝毫不去找理由:就是看你不爽!用不留情面来表自我的情绪,如同他们选择了性价比更高的军大衣,这也是相当于性格当中的自我认同所趋使。
有人问零零后能够拯救职场也能够拯救军大衣,那么对于现在整个的白酒行业为什么就是感动不了零零后?就算是瑞幸和茅台联名,德芙和茅台联名,之后也并没有因为零零后而促使整个白酒市场上扬。以前茅台上涨20%,如同发红包会,让整个酒行业兴奋,而今年除了茅台之外,更多的白酒包括一线品牌都直接走了下降的通道。
零零后对白酒不感冒,这里面有一种固定的文化,在零零后的文化当中,他们对于白酒是排斥的。比如前面说过,他们的父辈是七零后八零后,这些父母为了打拼没少和白酒打交道:有的是天天在外应酬缺失了对他们的陪伴,而有的就是喝多了酒,让他们见识到了白酒对于成年人都不友好,所以从先天上零零后就有排斥白酒的天然理由。
另外,各家白酒厂包括茅台,汾酒,五粮液在内的一线白酒都没有真正动脑子去想如何在零零后的意识当中打开一个口子。就算茅台的联名也是让奶茶成为赢家, 喝奶茶的人不会为了联名去喝白酒。
而做酒的人,他们在宣传当中太注重自己的原料供给,甚至什么不上头不口干,这些元素成了重点。岂不知在零零后的眼里,他们还是以先好玩儿彰显个性,然后再去讲什么质品质,量品质的安全感。
所以综合以上,当年的江小白是从情怀上撬动了部分的九零后,但是实在是口感和质量两极分化太过严重,让他没有在零零后的群体里讨到便宜。但是,江小白却给了一些白酒厂借鉴:想打动零零后绝不是现在的这些产品品质和营销手段,需要做一个全新的颠覆性的改善。
举个简单的例子,以洋酒的策略做白酒,是不是可以打动零零后是可以尝试的一个点。因为洋酒跟洋酒最简的一点是口味区别很大:比如伏特加跟哥顿金、杰克丹尼、红方等完全都是不同的口感,而这符合零零后自我圆满的性格特征。
所以,关于零零后的课题,不仅白酒行业需要研究,更多的消费领域也需要研究。因为新生代的时代已经远远不是盛世之前的时代,他们面临的机遇多,同时面临的经济环境的复杂度更高,这是一门很大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