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白酒行业的五大忽悠,你信几个?

作者:本站编辑      2023-12-01 20:42:50     23

始于殷商,盛于唐宋

对于营销来讲,最高等级就是文化植入。什么是文化呢?就是大多数人共同的认知。多数人相信的,就是文化。

纵观中国的“名酒”,无一不在打“历史文化”这张牌。甲今天发现了明朝的窖池,乙明天发现了宋朝的遗址,勇敢一点的直接就自称始于殷商,盛于唐宋。

要知道白酒的称呼是新中国成立后才有的。全世界的蒸馏酒距今也不到1000年,充其量也就是元朝才有了象征意义上的白酒。而白酒的普遍饮用,那都是晚清时期、民国时候的事儿。始于殷商、盛于唐宋了,未免有些牵强。

作为白酒从业者,观点不能过于偏激。白酒所应用的制曲、发酵工艺,的确是殷商时期就有了。但是蒸馏白酒出现以前,所有的制曲、发酵工艺是围绕发酵酒(米酒、黄酒)在努力。而现代的制曲、发酵工艺都是围绕着蒸馏酒的方向在发展的。两者的关系,并不是蝌蚪跟青蛙那么简单。

那么唐、宋时期的酿酒技术、工艺,跟现在的白酒酿造有没有关系呢?答案是有的。但是这层关系是群体性的,而非个体性的。比如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现在全人类造纸的底层技术都是统一的,并非哪一个造纸厂独有的。如果非要说始于殷商、盛于唐宋的话,那么所有的白酒厂都可以说自己的酿酒工艺是始于殷商、盛于唐宋,并不属于某一个品牌。

千年老窖万年糟

千年老窖万年糟,很有中国文字、语言特特色:笼统、概括、夸张。

对于浓香型白酒来讲,窖池是赋予白酒风味物质非常重要的载体之一。之所以老窖酿好酒,是因为浓香型白酒所使用的窖池是泥窖,窖池底部和四周都是经过特殊培育的窖泥,含有丰富的微生物种群。窖池连续不间断发酵、酿酒的时间越长,所含微生物的数量、种群就越多,所酿出的酒的风味物质就更为复杂、浓郁。

最早提出老窖概念的,是泸州老窖的“国窖1573”,理由是酿造国窖1573这款酒的窖池始建于1573年。紧接着就是五粮液的跟进,推出了1618,同样是明朝老窖池,充其量也就400多年。再下来就是水井坊,将窖池的历史向前推到了600年。你以为这就结束了么?江西李渡的出现,将窖池推向了元朝,跨度长达800年,故事一讲,让一瓶200块无人问津的光瓶酒,瞬间炒到了900块,并且是一瓶难求。

中国的近代史,可以用“多难兴邦”来形容。远的不说,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到后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60年代大饥荒,中国老百姓至少有100多年都是吃不饱的。

传统白酒的酿造,属于耗粮大户。整个国家4万万人口连续100多年吃不饱,会有多少老窖池在连续不间断酿酒?浓香窖池一旦停止发酵、酿酒,就是一口死窖池,微生物遗失殆尽。就像你家里用一口500年前的铁锅炒的菜,跟刚买的铁锅炒出来会有多大区别呢?

当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至于有没有窖池是从明朝到如今连续不间断酿酒,不得而知,可能会有。但是近些年通过考古发现的600年、800年前的窖池遗址又怎么解释?既然是遗址,跟现在卖的酒有多大的关联呢?

作为一个酿过酒、卖过酒的,跟你说句大实话:连续不间断发酵、酿酒达到30年的窖池,就可以叫老窖了。因为窖泥中微生物的种群和数量有峰值的,不可能无限发展的,不然一个酿酒窖池就有可能出现新的文明了,这还得了?

白酒越存越香

酒是陈的香,这句话没错,但是是有一定前提和基础的,并且我们要了解这句话的历史背景,和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

古代人所酿造、喝的酒,都是发酵酒,酒精度数不会超过20度。在这个酒精度数的环境下,很多微生物还是活的,因此可以继续产生发酵和发生化学反应。

古时候的人均寿命不过才40岁左右,少男少女十二三岁就结婚生娃了。说这些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古人的酒不会存得太久,十来年也就大不了了。发酵酒放个三五年、七八年拿出来喝,存放环境好的话,正值适饮期,可不是越存越香么!

我们在看现代的蒸馏白酒。

白酒中除了乙醇和水以外,主要呈香成分是酯类、酸类、醛类和醇类物质。虽然大类上分四类,但细分下来可以分为上千种。这上千种物质中,有对人体有利的,有对人体有害的,有让你口感、味觉感觉愉悦的,也有让你感觉不美好的。

新酒通过一定时间的储存,经过老熟、酯化后,因为水溶性、酯溶性物质沸点不同,有害物质会产生挥发。部分酯类、醛类等物质产生化学反应,会生成令酒体更为柔顺、芳香的物质,这也是蒸馏白酒越存越香的原理。

虽说白酒属于烈酒,酒精度数高,但白酒也是有适饮期的,只会放久了不坏,但不是无限期的越存越香。

之所以老酒很贵,并不是因为口感更好,而是因为稀缺性所赋予的经济价值。很简单的道理,你要有一只秦始皇穿过的鞋肯定是价值不菲,但能够比鸿星尔克质量好、穿着舒服么?

曾经喝过朋友家里02年的青花郎,瓶储足足20年,打开那一刻可是如获珍宝啊,一口下去就不想继续了。为什么?回味苦得很。真正喜欢喝老酒的酒友们,基本上都是拿老酒兑新酒喝的,即便是酒厂回购老酒,也是用来调新酒的。老酒直接喝,口感上并不好,而且从经济价值上来讲,还有点浪费。实际上,瓶储10~15年的纯粮老酒,口感才是最好的。

酒厂无底线的宣传老酒,目的无非是让消费者喝老酒、存新酒,这样才能把酒卖得更多,也变相在宣传自己的酒好。毕竟不是什么酒都有陈酿能力的,宣传自己的老酒,也就是潜移默化地告诉你:我的酒是好酒,你要买可不便宜哦!

纯粮酿造

纯粮酒,是白酒行业最大的笑话。

为什么这么讲?中国绝大部分白酒,原料都是粮食。即便是食用酒精,那也要分个三六九等,优级酒精,原材料就是玉米,那也是粮食啊!

对于白酒的酿造来讲,粮食最重要的作用是提供淀粉和糖。真正影响酒质的,是酒曲、窖池、酿酒工艺、大自然环境等影响微生物种群和发酵的其他因素。

说白了,粮食相当于一道菜中的基础原料,而决定菜品的还有调料、烹饪工具、厨师的手艺。突出自己的酒是纯粮酿造,相当于告诉你我的拍黄瓜是黄瓜做的,这不是废话么,谁家拍黄瓜里没黄瓜啊?

一般打着“纯粮酿造”的酒,普遍都是小酒厂、不知名品牌,不信你可以观察一下。主要原因就是是没有什么卖点,既没有老窖、又没有始于殷商,盛于唐宋的故事可讲,只能在认知上跟消费者玩儿个文字游戏。

如果你是个白酒小白,遇到自称“纯粮酿造”的酒就要擦亮眼睛了,反而有可能是玉米酒精勾兑的。

口不干、头不疼才是好酒

口不干、头不疼是好酒的标准么?也对也不对,严格来讲:酒后口不干、头不疼,是判断一款白酒值不值得喝的最低标准,还谈不上是好酒的标准。

世界上所有的酒,在发酵过程中都必须、一定会产生或多或少的甲醇和杂醇。蒸馏酒有一个提纯和老熟的过程,因此甲醇和杂醇的残留比较低,一般都是在最低范围值之内的,反而发酵酒中的含量还要高一些。所以在多数情况下,啤酒、黄酒、葡萄酒等发酵酒一但喝醉反而更难受。

白酒去除甲醇、杂醇的方法,可以在蒸馏的过程中通过掐头去尾,将含量比较高的部分直接丢弃不要。同时在陶坛中经过时间的沉淀和老熟,使甲醇、杂醇天然挥发。现代科学技术空前发达,去除白酒中甲醇和杂醇不是什么高难度技术,对于上规模的正规酒厂都不在话下。一般也就是自酿酒、农村小作坊的酒要谨慎,甲醇、杂醇含量要略高一些,但一般也在合理范围值之内,只是一但喝多有可能头疼。


长篇大论了一番,并不是要抨击中国白酒行业。毕竟有钱人那么多,消费就是要体现出与众不同:只喝贵的、不选对的,这是可以理解的。

对于普通消费者呢?我认为喝酒还是要分场合。送礼、请客,面子上还要过得去,根据知己腰包选,无可厚非。但是作为日常口粮酒,或者三五好友相聚、畅饮呢?就没有必要纠结什么品牌、历史、故事了。酒不分好坏,适口为佳,喝着顺口、喝完不难受,买得起、喝得起的酒,就是好酒了。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