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中国名酒图鉴——茅台篇之贵州成义茅酒(华茅)纪略

作者:本站编辑      2023-01-10 03:53:00     94

华问渠|口述

王萼华|记录整理

贵州仁怀县茅合村,解放前酿制茅酒的厂商主要有三家。它们的名称是:成义、荣和、恒兴(先名衡昌),成义的全称是“成义酒房”,建立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即清代同治年间。华姓独资经营。其创办人为先祖华柽坞,先父延厘继承其业,我又继之。由于这样,我对这个酒房的始来以及其它情况,了解的比较全面。兹记述如下:

茅台村很早就以产酒著名。但确切时间,具体情况,向无文字记录;虽有种种推测,亦难据为信史,信而可征者,当推清代有名诗人郑珍(予尹)《巢经巢诗钞》中《茅台村》一诗:

远游临郡裔,古聚缀坡陀。

酒冠黔人国,盐登虺赤河

迎秋巴雨暗,对岸蜀山多

上水无舟到,朝愁两日过

一八四三年(清道光二十三年)秋天,郑珍从遵义到怀仁,途经茅台村写了这首诗。“酒冠黔人国”这句很早就被人们引用,证明在十九世纪中叶,即清代道光年间茅台酒已是大家公认的贵州茅台酒。但这首诗的重要不只是这一句。整个诗篇对茅台作了真实而全面的描述,使我们能清楚的了解一百多年前这个村子的许多情况:

一、茅台是赤水河(赤趣河)边的山村,许多人家聚居在邱陵之上。赤水河流经其前,茅台村在河的右边--东岸,西岸那边是四川省管辖的古葡县。

二、这个山村出产的酒非常有名,是贵州第一好酒。

三、这里是川盐运销贵州的水运终点,同时也是陆运的起点,是个水路转运交替的码头。

四、赤水河上下船只从这里经过,可从这里坐船到赤水。

郑珍另一首诗《吴公岭》还谈到茅台的商业: "暑盐走贵州,奉商聚茅台。”这首诗排在《茅台村》之后,是同一个时候的作品。据此还可补充一条;

五、由于运盐关系,茅台商业兴盛,经常有商人聚集,其中陕西商人很多。但是,先祖柽坞于一八六O年(咸丰末年)左右到 茅台筹建酒房时看到的却不是这个样子,而是一个断垣残壁,满目荒凉的村子。这是什么原因呢?据我们家里的传说,柽坞公到茅台设酒房,是在打仗之后不久。据此。这显然是指一八五四年(咸丰四年)贵州黄、白号武装起义的农民战争。这次战争追及全省,经过了十多年。茅台由于地位重要,成为激烈争夺的战场,基本上毁掉了。茅酒的生产不用说由破坏而中断了。

带“H”的华茅瓶底

柽坞公在这情况下,到茅台建立酒房。最初并非想在废墟中另起炉灶,而是由于偶然的因素促成的。关于这点,说来话长,得先谈谈我的家史,我们华姓原籍江西临川县。始祖于康熙年间来黔经商,定居于遵义团溪。几代人都贩运川盐,由此发家致富。先祖名联辉,字怪坞,咸丰乙亥科乡试举人,他继承先世经营的盐业,又读书应试,取得科名,登上了什途,成为社会上层人物。四川总督丁宝祯(贵州人)改革四川盐政,因知他世代经营盐业,了解川盐运销利弊,延揽他到幕府,参与其事。以至他怎样会想起建立酒房这件事,其中有一段故事。

柽坞公登上仕途后,当时我的高祖母彭氏(柽坞公的祖母,卒于一八六五年,即同治三年,终年九十五岁)还健在。一天在闲谈中,她偶然回忆起年轻时蹭喝过茅台烤的酒,觉得味道很好,嘱先祖前去采购,她还想再尝尝这种酒。恰好先祖有它事到茅台,这时正直战争之后,商业开始恢复;战时遗迹,仍随处可见,过去酿酒的作坊,已夷为平地,但望基尚存。由于作坊主人下落不明,这片上地已收为官产。恰好这时官府正将官产变卖,于是先祖出名购得该地。同时,也找到了旧日酒师,就邀他合作,在原址上建立起简易作坊。试行酿制,酿出的酒经高祖母尝试,她肯定年轻时喝过的正是这种酒。于是,酒房就继续酿制下去。中断多年的茅酒生产就这样恢复了。这是在高祖母逝世前的事,时间大约在一八六0年左右即咸丰末年或同治初年。

聂卫平向季克良讲述这瓶老华茅的来历

茅酒恢夏生产到正式作商品出售,中间还隔着十年左右的一段时间。最初酿制的酒只作家庭饮用,或馈赠、款待亲友。亲友交口称誉,纷纷要求按价退让。高祖母逝世后,求酒者更接踵而至。先祖才决定将酒房扩建。增加酒的产量,正式对外营业。原来酒房没有什么固定名称,这时才定名为“成义酒房”;酒定名为“回沙茅酒”(“回沙”的意义见下文),作为商业标志。这两个名称一直沿用到解放以后。

成义所产之酒,均交永隆裕盐号经销。永隆裕是我家经营盐业的商号。茅台、遵义,贵阳等地均设有号口。但出售地点,从酒房创始到结束,均固定在茅合和贵阳两处,抗战期间和战后:曾运往重庆,成都,上海,长沙和广州等地文通书局分局推销,受到普遍欢迎。但因运输不便和产量有限,以致供不应求,只好中止。

一九一四年(民国三年),巴拿马运河工竣通航。美国政府举办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以作纪念。前数年即向各国政府发出请柬,征集展品,贵州成义茅酒也在选送之列。几年后,大会开幕,成义茅酒被评为世界优质酒之一,荣获金质奖章一枚,奖状一张。由民国中央政府农商部转发给成义酒房。这次展出,确立了贵州茅酒地位,中外一致公认为世界名酒之一。

茅酒声誉虽隆,但由于本身设备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得到充分发展,以产量而论,年产量不过九千斤。但社会需要量却逐年增加。周西成作贵州省长,茅酒成为他对外交际的重要手段,每年都将上千瓶的成义茅西作为礼品送给南京政府及川、桂、粤等省的要人。一九三六年,贵州与临近四省公路完全沟通。特别是一九三七年抗战开始后,贵州成为西南交通中心,社会对茅酒的需要量更大。而成义产量依然如前,于是资本雄厚的商人,直接在茅台建立酒厂生产茅酒者有之(如恒兴),在贵阳设厂酿造名之曰贵阳茅酒者亦有之,如贵阳金姓酒厂所产之酒即称为“金茅”,类似的不止一家,各家竞争剧烈,但购买者还是以成义茅酒为目标,购之不得,才降格转的别家,为了区别各家的“茅酒”,一般人都称成义茅酒为“华茅”以别于别家,如“赖茅”、“王茅”以及“金茅”之类。实际上,“赖茅”,“王茅”确为茅台村所制之酒: 味虽逊于“华茅”,而究竟由于制法相间,水源相同,酒的质量亦相差不其远,至于非茅台所酿制,而动辄即冠以什么“茅”之名者,不过是较纯的普通烧酒而已。

2011年,中国足球出线,聂卫平与季克良,年维泗,徐根宝,戚务生共饮自称1000万也买不到的瓶底带“H”的“中国孤酒”

当时,我面对这种情况,屡次想把成义茅酒产量提高;但那时我主要精力是用在文通书局的书籍出版上,一时实无余力及此。一九四四年我在重庆文通书局料理出版事务。忽接成义酒房经理电报,谓酒房被焚,地面建筑大半烧毁,幸酒窖因储酒不多得以保存。我愕然之余,当即复电指示,迅速筹软修复,并借这个机会扩大生产设备,以年产十万斤为指标。酒厂依此进行了扩建。但由于条件限制,不能大量采购原料,结果年产量仅增加到四万斤,只达原计划十分之四,但这个数字,已是成义建厂数十年来酒的年产量的最高记录了。制酒原料--高梁和小麦采购困难,确为酒产量不能大量增加的原因之一,酒的原料,一向都是就地取材。在茅台附近收购。由于高梁,小麦非当地主要粮食,产量少而来源零星,加以运输不便 ,和有季节的限制(夏初采购小麦,秋天采数亮粱)。这一切都大大限制了原料的购入。每年能购到若干,酒的产量也就相应达到若干,丰收之年,购得原料较多,酒产量也相应增多,反之,若遇歉收,酒产量也就相应减少。川南一带如泸州、江津等地,高梁小麦生产颇多,但当地酿酒业很多,需要量亦大,若到这些地区采购,实践证明,同样难于到手,就算能买到一些,但从赤水河水运来贵州,逆水行舟,推挽维艰;且滩多水险,难免水湿腐烂,如用人力陆运。则所费更大,意外亦多。此外,采购时往往和本地同行竞争,以致提价抢购,但酒价却不能随便提高。因为这会影响销路和酒的声兴誉,由于这样,成义茅酒虽然销场早已打开。但产量多年来都只停顿于万斤以下,原料不足实为一个重要原因。当然,这当中还有其它因素,如运输方法原始(酒装在背篼里面,人背到贵阳),捐税苛杂……这里就不一一详谈了。

用 1950年秋,华茅酒传人华问渠将自己家收藏多年的陈年老酒送给时任贵州省军事管制委员会秘书的朱金城先生。2011年北京保利养拍4431号。

成义的商标上,印有“回沙茅酒”四字,什么是“回沙”呢?这是酿制中的一道重要工序。或者可以说,回沙是茅酒酿制方法的一个特点。现在扼要说明一下。 

茅酒酿制,以七成高梁做主料,三成小麦发酵作曲料。每年夏初购人新麦加以磨碎,范踩成砖形,严密堆积,不使通风。一月之后便发高热,香气四溢,这表明麦已发酵成曲,趁天气炎热将曲晒干存放。以备后用。秋天高梁购人后,及时取出麦曲磨碎,按高梁七成麦曲三成的比例,先将高梁蒸熟,然后放入麦曲,拌和均匀,一同下入地窖。上覆稻草,糊以土泥,严密封固。大约经过四十到五十天,挖出,上甑蒸馏,初次一无所获。将原沙(酒糟)酌加曲粉,回到地害,封固如前。窖满一月,又挖出蒸馏。二次所得,纯系白水,尚无酒味,于是又回窖封固,再取出作第三次蒸馏。这次便成为大量纯酒,性烈而量多,以后再回窖,再蒸馏,直到第八次才完成。这种反复蒸馏的方式,谓之“回沙”,酒名之前冠此二字,其作用在于表明酒的特点。回沙四次之后所出的酒,量渐少,味亦渐淡,须将各次蒸馏所得的酒,前后加以参和。乃适口可饮而成佳酿。此种酿制方法,旷日费时,资金压积,非逾年不能周 转,所以酒的成本颇高。但是,如果将方法稍作改变, 则酒的质量、香味,便随之下降。

成义茅酒的售价,在光绪初年,每瓶(一斤)生银 九分。以后物价上涨,升至每瓶一钱二分;后来又升至三钱六分,折合银币为五角(银币每元市七钱五分),以后

物价波动剧烈,酒价乃升至每瓶银币二元。这个价格维持 了二十年左右。纸币贬值,也依此折合计算。

一九五一年成义由政府作价收买,与荣和、恒兴两家一起合并改为国营贵州酒厂以后,茅酒产量较醒放前三家总产量增加十倍以上。职工地位,厂房面貌,都有了巨大变化而焕发出青春。特别是贵州茅台以中国特产和世界名酒身份,畅销全球,声誉日隆,更使我无限欣慰,深深感到这一名产真是物得其所,并将随着四个现代化的逐步实现,而愈显示出其前途的无限光明和美好!

选自《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委员会

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0年4月第一版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