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古以来重视启蒙教育,蒙学读物编撰也由来已久。到了清末,蒙学读物除了教幼童识字之外,还在其中增添了新思想与新知识,成为文明开化的重要工具。《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是当时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胡适对其评价颇高:“中国自有学校以来,第一部教科书,就是《澄衷蒙学堂启蒙读本》(即《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下文简称《字课图说》)。这一部读本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历史性的价值。”也因为这一评述,有人称这本书为“百年语文第一书”。
澄衷蒙学堂的创立者是晚清商界巨擘与宁波帮先驱叶澄衷(1840-1899),其办学初衷为:
今为童蒙特开讲舍,所望髫年志学,一般努力惜分阴。”
学堂初建于1899年,次年落成,自创立之初就由刘树屏(1857-1917)主持校务,蔡元培也曾短暂任过校长。因为是新式学堂,不适于采用旧时的“三百千千”课本,但当时又缺乏合适的教材,所以刘树屏就与同仁一同编写了这本《字课图说》,蔡元培也参与了审稿,1901年由上海顺成书局印发。
《字课图说》共4卷,收汉字3291个。按说应该涵盖了日常汉字的需求,但因为其中收录了多个所谓的新字,所以并不一定具有普遍性,反而有新知识的代表性。例如在卷二中就收录了多个矿物金属的名称,书的“凡例”称:“选字共选三千余字,皆世俗所通行及书牍所习见者,惟第二卷锌锰铂钾之属,稍乖此例。以其为原质定名,屡见译本化学书,不能省也。其他生僻字,概从割爱。” 教材采用了释音、释义、引证等方法,“以有用为主”,但又注意历史文化传统。
图1:《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书影
书中在卷二“饮食”一类收有多个与酒有关的字(参见图2)。在向蒙童解释“酒”这个字时,就提到了“皮酒”。在解释了酒的酿造过程与酿造原理之后,作者认为“凡黄酒之佳者曰绍酒,白酒之佳者曰汾酒。西人耽饮甚于华人,其酒有香冰、皮酒等名,皆葡萄及苹果所酿。”在此,“啤酒”采用了“皮酒”的译名,正合于啤酒早期译名在上海及周边地区的传统。虽然作者不熟悉酒的酿造原料,但从这些提法可见,啤酒等酒类已经较为常见。
此外,在解释“醴”字时,书中直接采用了《说文解字》的释义。在提到“牟”的通假义“麰”字时,配上了大麦的图片。
图2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中与啤酒有关的字
正如胡适所言,《字课图说》的影响力甚远,当时“为崭新之教科书矣。辛丑出版,不胫而走,销售一空”,而且也直接影响了后续的《国民字课图书》等普及教材以及新式字典的编排与内容。
作者简介:
刘群艺 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曾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经济学研究科进行博士后研究,并先后在韩国首尔国立大学经济学院、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院与日本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进行访问研究。研究领域为企业史,现正从事东亚啤酒产业史研究。
主编:任志宏
副主编:张志刚
设计:张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