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兴:"吃在中国,味在成都"系列文章二

全兴:"吃在中国,味在成都"系列文章二
 "吃在中国,味在成都"系列文章二

匠心创造美味生活,成都首获"世界美食之都"

——成都菜、成都酒为何与各地美食如此百搭?

成都"千年宴饮之都"的登峰之路何其漫长,然而历史老人总是不按常理出牌,成都几乎是一瞬间就跌落谷底。1227年,蒙古铁骑侵蜀,四川军民奋起反抗,展开了长达52年的抗蒙战争。1279年,元蒙攻陷成都,大肆屠城。四川人口骤降至60万人,元朝历时98年,其间成都始终处于残破状态。

明太祖朱元璋灭元后,从湖北湖南调集移民入川,史称"奉旨入蜀",即第一次"湖广填四川"。洪武十四年(1385年),四川人口升至146.5万人;到万历六年(1578年),四川人口升至310万人。朱元璋分封第十一子朱椿为蜀献王,朱椿及其子孙共10世13王坐镇成都267年,"千年宴饮之都"的元气得以逐渐恢复。

 
 
 

 

"冰粉"、"九尺板鸭"和"棒棒鸡"均发明于明朝,名菜"油爆猪"由宋代的爆肉(有可靠证据的回锅肉原型)改进而来,在清朝以后改名"回锅肉"。1367年(朱元璋灭元前一年),成都名酒"锦江春"(后来脍炙人口的"全兴大曲"前身)因陕西王姓客商所创建的"富春烧坊"而浴火重生,产于成都东门外灈锦江畔,它以"新泉""薛涛"两口美井的优质泉水为水源,采用作坊传统工艺精酿而成,很快成为"成都美酒"的代名词。其后,五粮液、泸州老窖等四川名酒的前身也相继诞生。

明末清初,成都及四川再遭遇浩劫:张献忠一把火烧光了蜀王府,清军在四川烧杀掳掠。顺治十八年(1661年),四川人口降至历史最低点,仅剩8万人!随后,清朝开始了四川历史上第八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即第二次持续近两百年的"湖广填四川"。四川人口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升至770万,到嘉庆十七年(1812年)升至2100万,到咸丰元年(1851年)升至4400万。至此,成都已经成了一个完完全全的"移民城市",正如嘉庆年间《锦城竹枝词》所言:"大姨嫁陕二姨苏,大嫂江西二嫂湖。戚友初逢问原籍,现无十世老成都。"据清末傅崇矩《成都通览》记载:"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并详列成都人口籍贯来源如下:

 
 
 

 

在持续不断的"移民潮"冲击下,劫难重重的成都延续数千年的美食和美酒传承仿佛经历了"淬火"再造,荟萃八方食材,融汇九州食俗,南北美味兼收并蓄,如凤凰涅槃一般地完成了"成都菜"和"成都酒"这"美味双璧"的浴火重生!

乾隆年间,李调元编著的《醒园录》,被广泛认为是四川有史以来的首部饮食菜肴专著。书中记载了一百二十多种调料、饮馔及食品制法。咸丰十一年(1861年),满族人关正兴创办清末成都最著名的包席馆——正兴园,其后,贺伦夔(曾任四川警察总监)将京菜引入,周善培(曾任四川省劝业道总办)则将苏菜引入,正兴园开川菜南北交融之新风,被誉为"现代川菜的领军者"。光绪二年(1876年),丁宝桢任四川总督,创制了将鸡丁、红辣椒、花生米下锅爆炒而成的"宫保鸡丁",成为川菜的经典菜式之一。

作为成都美酒杰出代表的"锦江春"亦稳步扩大规模,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王姓三代孙在东门外水井街创建"福升全"酒坊,引"薛涛井"水酿制"薛涛酒",与李调元并称"清代四川三大才子"的张问陶对此称赞不已:"千古艳才难冷落,一杯名酒忽缠绵。"道光四年(1824年),王氏兄弟在暑袜南街发现一眼明代古井,井水清甜莹澈。半年后,一座新的烧酒坊建成,名为"全兴成"。"全"是完全、全部、全体,"兴"是兴起、兴旺、兴盛,"成"是成就、成功和成都。酿出的酒,就叫"全兴大曲"。同治六年(1867年),以"全兴成"为首的九家商号共同出资敬献的金匾"伊周经济",目前仍在成都武侯祠内。

 
 
 

 

1911年至1912年初,辛亥革命爆发,末代皇帝溥仪退位,成都饮食史翻开了新的篇章。1912年,13岁入正兴园学艺、时年28岁的蓝光鉴,在成都骡马市创办"荣乐园",其贡献在于研制出一系列代表性菜品,形成经典川菜的基本规范,奠定筵席菜的基本格局,培养了一批大师级的厨师,被公认为"川味正宗"及现代川菜的开创者。1930年,曾任慈溪御厨的黄晋临,因见多识广、潜心钻研烹饪技艺,终成大家,故在成都包家巷创办高档包席馆"姑姑筵",刘湘、张学良等名人均对其菜肴赞不绝口。新中国建立后,川菜名厨范俊康、罗国荣和淮扬菜名厨王兰、广东菜名厨陈胜被毛泽东、周恩来钦点为"中国四大名厨",川菜代表中国菜走向五洲四海,逐步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大菜系"。

综合而言,川菜的发展历史,实际上就是全国各地"移民"到四川这一漫长过程中对东西南北各类烹调技法和风味的融合。川菜自古讲究"五味调和百味香",味型分为麻辣、辛香、咸鲜酸甜三大类型,多达24种(其中鱼香味、陈皮味、怪味3种味型为川菜所独有),位居中国八大菜系之首。

川菜按省内区域对味型的偏好不同,分为三大流派:一是以成都为代表的上河帮川菜,即"蓉派川菜",讲究用料精细准确,严格以传统经典菜谱为准,完整地保留了川菜24味型,其味道温和、绵香悠长,通常每个菜都具有典故,历来作为四川总督与将军衙门的官府菜,故又称为"成都官府菜";二是以自贡、内江等川南城市为代表的小河帮川菜,味型以麻辣、辛香为主,突出对味蕾的刺激;三是以重庆、达州为代表的下河帮川菜,味型以麻辣为主,以花样更新快、用料大胆著称,又称"江湖菜"。

成都菜是川菜"五味调和"的典型代表,被评为"川菜十大经典名菜"的"鱼香肉丝",便是成都菜复合味型的最佳诠释。要做到"吃鱼不见鱼",必须对"咸、甜、酸、辣、鲜、香"六大基本味型进行精妙的调配。蒜、葱、姜的比例以3:2:1为宜,糖和醋的比例应为3:2,再加上肉丝、冬笋、木耳、泡椒等食材的恰当处理,准确掌握各食材、调料入锅的顺序和火候,才能炒出一盘色香味俱全的"鱼香肉丝",肉丝入口滑嫩,"咸、甜、酸、辣、鲜、香"纷纷袭上舌尖,蕴含着"中庸之道"的绝妙平衡感让味蕾如痴如醉……

 
 
 

 

与此同时,土生土长的成都美酒"全兴大曲"也迈入了"黄金时代"。民国时期,成都有名的餐馆如骡马市"荣乐园"、包家巷"姑姑筵"、华兴街"颐之时"(创始人为"中国四大名厨"罗国荣)、总府街"明湖春",以及陕西街"不醉不归小酒家"等处所备的白酒都是全兴大曲。此时到"全兴成"酒坊喝酒也别有一番滋味:门额上金底黑字的匾额"全兴成"为书法大家于右任手书,大门两侧是清代著名学者梁章钜撰写的对联:"入座三杯醉者也,出门一拱歪之乎",店堂正中悬挂川中书法名家昌尔大所画中堂一幅,笔势雄浑有力,壁间配以蜀中诸名家的水墨丹青。所用酒具是独具特色、形如喇叭的"锡棒子",容量分为一两、二两和半斤,形状上小下大,上部为杯形,下部为酒瓶,杯瓶合一,饮时不另备酒杯,放在桌上十分稳当,温烫极为方便。如此品饮"全兴大曲",别有一番风味,引来"全兴成"宾客盈门、名闻遐迩。

1951年,政府采用赎买方式接纳了水井街"福升全",成立"国营成都酒厂",聚集成都"全兴成""永兴敬""广玉和""薄翁云""乾元和""金元长""邓兴泰""永利生"八大名酒号的大酒师,融各家之长,共创酿酒新法,酿制出的"全兴大曲"风味更佳,自此屡获国家级最高殊荣:1963年、1984年、1989年三次荣获国家质量金奖和"中国名酒"称号,被中国白酒界亲切称为"老八大名酒";1994年在中国国际名酒博览会上荣获"中国酒王"称号;1995年和2006年分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贸易部和商务部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

 
 
 

 

1989年,"国营成都酒厂"更名为"四川成都全兴酒厂"。全兴酒,从此作为成都酒最古老和最杰出的代表,走进千家万户。全兴酒厂在巅峰期的1998年,因改建厂房发现了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水井街酒坊遗址"。

遗址已发现面积约1700平方米,发掘面积近280平方米,揭露的遗迹现象包括晾堂3座、酒窑8口、炉灶4座、灰坑4个及路基、木柱、酿酒设备基座等。从地层叠压堆积和器物的类型学排序上,可将元末明初、清、民国至当代连接起来,"锦江春"到"薛涛酒",再到"全兴大曲",延续六百多年未间断生产的发展脉络历历在目。

 
 
 

 

历经数千年变迁的成都,之所以能够在2010年将"世界美食之都"称号收入囊中,离不开绝佳的"风土"。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环境优美,盛产各类鲜美食材,兼之独特的湿润气候和盆地地形,宜于微生物菌群繁衍生息,才能产出别无分号的"川菜之魂"郫县豆瓣和"川酒之骨"浓香大曲,为成都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增色添香。

不过,成都能在亚洲和中国的众多"美食之都"中率先出彩,更重要的因素在于"人"。举世罕有的延绵2300多年、涉及大半个中国、千万数量级的"移民潮",给成都带来了将中国古往今来的美食、美酒"熔于一炉"的天赐良机。来自五湖四海的美味心得于此汇集,经历代烹饪家、酿酒师口传心授、巧手调制,进化为成都美食"五味调和"的复合味型和成都美酒"和润典雅"的复合香型,以满足南来北往众多挑剔的食客,成就了"成都菜百搭天下美酒、成都酒百搭天下佳肴"的美谈。

 
原价
¥9999.00
折扣
1折
节省
¥9000.00
 
¥999
已经有 0 人购买
正在成团,距离团购人数还差1人
 
联系方式